王鐸是由明入清的書法大家之一。從他的書法風格上來說,王鐸應該是屬于明代的書法家,他一生過了六十一年,而在清僅八年。但在明滅亡之前,他的書藝似乎并未達到較為純熟的境界,如黃道周就曾說過:“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字化” 的話,而從他五十三歲以后已是清朝天下了。王鐸入清之后雖位居高官,但實際上并未取得清政府的信任和重用。對于文人士大夫來說,官場不得意的時候,往往正是在自己學術和藝術方面自我完善的時機。因此,降清后的王鐸很有可能心情并不舒暢,但其書法藝術卻正經日趨走向成熟,并且成為他表達內心情感,平復心態(tài)的主要寄托方式。王鐸草書成就是相當高的,尤以長幅大作為最。讓我們不解的是他成就的取得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 、“獨宗二王、傾心老米”
王鐸幼而學書,以王羲之的《懷仁集圣教序》為入手法帖。自稱“《圣教》之斷者,余年十五,鉆精習之”[(清)王鐸《跋<圣教序>》,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王鐸學習二王書法的范本,除了唐懷仁和尚集王《圣教序》、褚摹《蘭亭序》等帖外,更主要的還是《淳化閣帖》。像明末清初的多位書家一樣,王鐸的學書過程,受到《淳化閣帖》的影響非常大。他自己甚至說:“《淳化閣帖》、《圣教》、《褚蘭亭》予寢處焉!”[(清)王鐸《宋拓<圣教序>跋》,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我們是可以從他留下的大量臨寫作品中證明這一點的。在此基礎上,又博采眾長,通過《淳化閣帖》臨習了大量晉、唐名家的作品,如:顏魯公、柳誠懸、張旭、釋懷素等。除此之外王鐸最傾心的就是米芾了,王鐸對米芾的書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領悟,并以此作為自己學習書法的起點和歸宿。 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模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清)王鐸《跋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 海岳書……如飛仙御風,得《蘭亭》、《圣教》遺意,邁宋一代……予經見內府米真跡書啟約千馀字,灑落自得,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清)王鐸《跋米元章<告夢帖>》,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 從上面的王鐸跋語我們可以知道,王鐸對米芾的書法是很青睞的。崇禎末年是王鐸書法逐步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時期。經過了早年對二王和《淳化閣帖》的學習臨摹,有了深厚的書法功底,此時的王鐸把更多地精力放到了米芾身上。王鐸對米芾書法中所特有的跳宕用筆和欹側結字有著自己獨到體會與理解,并嘗試拓展擴大到超長的立軸之上,在米芾從未涉足的領域,將米字的書法特征作了盡情的發(fā)揮和個性的演繹。 王鐸學書在取法上以二王和米芾這三位書壇巨擘為主要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博采眾長,可知他在師承選擇上是有獨到見解的,也是他書法藝術走向成功的關鍵
二、獨特的臨古方法
(一)“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 王鐸臨摹古帖是有自己方法與技巧的。錢謙益在王鐸墓志銘中寫道:“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知立應,覆而視之,點畫戈波,錯見側出,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 (清)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三十《墓志銘》]根據引言,我們可以知道,“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應是指一種高超的臨摹功夫,能將法帖臨的形神具得。因此王鐸依據“如燈取影”的臨古原則進行臨摹學習,為他取得較高的書法藝術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王鐸臨習法帖的諸多作品中,以“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臨摹原則的臨書作品大多以長卷、扇面、冊頁等形式出現,如臨《唐懷仁和尚集王羲之圣教序》、褚遂良臨王羲之《蘭亭序》、《草書為芳老先生臨王羲之帖扇面》、《臨閣帖與山水畫合卷》等。 由王鐸臨《唐懷仁和尚集王羲之圣教序》(圖一)和宋拓《唐懷仁和尚集王羲之圣教序》(圖二)的對比我們對王鐸那“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臨摹功力所折服。 現在我們將圖一和圖二做比較,我們會發(fā)現圖二中的“孤”、“晨”、“飛”、“途”、“地”、“迷”、“里”同圖一中的這幾字無論是在筆法上還是在字法上都非??釙r。再看通篇章法疏朗神聚,字與字遙相呼應同圖一在氣息上“不失毫發(fā)”。還有王鐸在58歲所臨寫的《臨閣帖與山水畫合卷》,不但臨寫的神形兼?zhèn)淝遗R的是多位名書家作品,由此可見王鐸“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深厚臨摹功力。 (二)“拓而為大” 王鐸在《跋柳書》中說:“柳誠懸用《曹娥》、《黃庭》小楷法拓為大,力勁氣完”。[ (明) 王鐸《擬山園選集》卷38之題跋2]還曾在《草書杜甫詩跋》中說:“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忽忽。”[ (清) 王鐸《草書杜甫詩跋》,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這里的關鍵字是“拓”。“拓”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開拓、擴大的意思。左思《吳都賦》:“拓土畫疆。”(畫:劃分。)今有雙音詞“拓荒”。劉正成在《王鐸書法評卷》里說:“‘拓’即摹,不失原形的摹寫之,放大之”[ 劉正成 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 北京:榮寶齋,1993 p18]由此可知“拓而為大”就是放大書寫。再者說王鐸的書法作品相當一部分是臨古作品。他所臨的古帖往往是從《淳化閣帖》中選取的東漢至唐朝的尺牘手札。把尺牘手札的小幅作品臨寫為六尺、八尺、一丈的大軸,王鐸是經過精心的筆法改造的。 “拓而為大”既是王鐸的一種臨帖改造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他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法。 (三)“不規(guī)規(guī)模擬” 王鐸在《跋米芾吳江舟中》說:“米芾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摹擬,余為焚香寢臥其下。”[ (清) 王鐸《跋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引自《王鐸書論迭注》,載《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由此可知,不規(guī)規(guī)摹擬是王鐸從米芾的書法作品受到啟發(fā),而形成的一種臨摹習慣,也就是改動臨摹對象的表現形式而展現自我個性的一種臨古學習方法。 實際上“拓而為大”與“不規(guī)規(guī)模擬”在王鐸的很多條幅作品中是同時展現的,如他在38歲臨摹的《臨王羲之瞻近帖》、39歲臨《宋譫帖》、44歲臨《王羲之月半念足下帖》、48歲臨《王羲之小園子帖》、53歲臨《王羲之闊別帖》56歲臨《王獻之勿動.委曲帖》等。有關統(tǒng)計,王鐸只在草書傳世的條幅類臨帖作品有80多件。由此可知他以“不規(guī)規(guī)模擬”臨書的方法的頻繁程度,更能看出對他書法藝術成就取得的作用。 王鐸對二王的學習大多是通過《淳化閣帖》的臨摹吸取營養(yǎng)的,再臨習中往往加入自我因素,使臨摹作品自由“我”在。因此,這類臨摹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王鐸的創(chuàng)作作品的。在王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圖三)中以及王羲之書www.628tf.com 《小園子帖》對比我們一目了然。圖三在墨色的變化上是非常驚心動魄的,王鐸的情緒也在書寫的過程中充分展現:第一個“仆”字,用漲墨法,墨色凝重,幾乎難以辨識,一直寫到“子”字,才稍作停頓。以下四個字,又左右錯開 ,兩兩相連。“雜”字又用漲墨法,一氣連寫五字,快意橫生。“懷”字下一行,行云流水,快感十足,線條由粗到細,又由細到粗的韻律變化,字法正欹開合相生 ,極富變化,特別是“往希見此二處動靜”八字,連綿不絕、一氣呵成、怕案叫絕。直到“故常”出稍作停歇。后寫幾字達到全幅高潮。雖“還”字稍有瑕疵,但給人以不經意之中見神奇之感。從線條上看,此幅作品應是王鐸以長峰羊毫書之,水墨在絹上隨意滲化,形成大量墨團,同長峰羊毫寫出的細線條產生強烈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尺幅上達到丈二的巨幛。此為王鐸“拓而為大”和“不規(guī)規(guī)模擬”的臨古方法的代表之作。 臨習古帖作為王鐸書法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間斷過。與其他書家有所不同的是王鐸晚年的臨帖作品反而多了起來。王鐸晚年的臨帖,已經拋棄技巧和外形上的模仿,只是借助古人作品的抄寫來表現自我的風格罷了。這更有力的證明了王鐸“不規(guī)規(guī)模擬”的臨書方法了,實際上就是創(chuàng)作。如王鐸臨《張芝帖軸》(圖五)。 對于書法的學習,王鐸以自己獨到的見解“獨崇二王,傾心老米”的取法師承,到“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臨摹功力基礎的累積,這為他出眾的用筆打下了堅實基礎;再到“拓而為大”、“不規(guī)規(guī)模擬”的半臨半創(chuàng)的學習,融合自己個性取得自己獨特的風格;最后堅持“一日臨帖,一日應求索”的借古創(chuàng)作,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屹立于中國書壇。再細想來,“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和“拓而為大”、“不規(guī)規(guī)模擬”分開則是三個臨古學習方法,合則是一個完美的學書過程,加上“一日臨帖、一日求索”的堅持不懈,更有家仇國恨的情感因素,王鐸的成功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