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塑造和敘事的生動傳神 《戰國策》以人物游說活動為記事中心,刻畫了各類人物。它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傳達他們的神態,以此展現出人物性格的各個側面;它常在一章里著重寫一個人,另外還寫出和他有關的其他一些人物作為陪襯;它對于行動和事件的描寫比較細致;它的辭彩也比較絢麗。下面舉《觸龍說趙太后》和《荊軻刺秦王》(燕策三)為例來說。 對于左師公和趙太后的性情、為人,作為后世的讀者,我們原本是毫無所知的。讀了《觸龍說趙太后》這篇文章后,我們仿佛一下熟識了他們,甚至連他們的音容笑貌,也并不感到陌生。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作者記敘觸龍、趙太后的對話,善于運用個性化的語言,描摹他們的心理,傳達他們的神態,逐層深入地展現出他們性格的各個側面,使得筆下的人物跳出了說辭的局限,而活生生地站了起來。我們先看作者對趙太后的刻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活脫脫是老婦發怒的神情。“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盛氣胥之。”年紀那么大了,竟還像小孩子一樣賭氣,連待客的起碼禮數也不講了。讀者閱之,不禁莞爾而笑。“日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硬繃繃三個字,把老太后心煩意亂、面容冷淡、不欲多說的神情,表現得惟妙惟肖!“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甚矣!”至此,我們終于聽到太后敘話時的呵呵笑聲了,其興致勃勃、憂慮頓消的輕快之情溢于辭表。這正是趙太后——一位愛子情深、精明爽朗、喜怒外露而心地善良的老婦人的寫照。至于左師公,剛剛出場的時候,我們只知道他有一副“入而徐趨”的龍鐘老態,而且不管人家心底有事沒事,自顧絮絮叨叨,簡直有點不太識趣!隨著他的巧妙諫說,竟使“盛氣而胥之”的太后為之而解頤,我們不禁要刮目相看了:這老家伙還鬼靈得很呢,善于察言觀色,說話常設圈套,聰慧之中略顯“狡詐”。最后聽了他對歷史教訓的侃侃剖析,我們才發現,站在面前的觸龍,原來是一位謀慮深遠、視野開闊的老政治家!于有趣之中,不禁升起對他的深深敬意。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對話中,把人物情態傳達得知此逼真,作者的手段確實是高明的。 在《戰國策》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觸龍說趙太后》還只是初露光芒而已,寫得最有聲有色的要數《荊軻刺秦王》一章。 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主要寫了荊軻,還寫了田光、樊于期、燕太子丹和高漸離等一些有關的人物。燕丹的性格比較憂郁,對人也比較誠懇,要求對秦報仇的心也很迫切;田光和樊于期能夠為了燕丹的復仇大業毫不猶豫地自刎,相當悲切,他們的舉動多么深刻地表現了他們的那種切齒的復仇心情。書里寫荊軻,則著重表現了他的深沉的性格,寫得很有層次。開始燕丹要求荊軻去刺秦王,荊軻辭不受命,燕丹上前“頓首,固請無讓”,他才答應下來。后來過了很久,他還“未有行意”,燕丹去催他,他是正在籌思一件見秦王的禮物,就想出了借樊于期頭一事。最后他因為等待一個朋友一同入秦,過了好久還未出發,燕丹用言辭去激他,他就怒而“辭決”。這些都是表現他的深思熟慮,同時又很剛烈。緊接著易水送別一段,“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寫出了他的激昂慷慨。臨了他“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幾個字把他那種飄然而往的神采描繪出來了。 這一章最精彩的敘事部分還在后面的寫荊軻行刺不成這一節:
軻既取圖奉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固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寫頃刻間的事,他把那些人物的動作和神情,描寫到了驚人精細的地步。秦王猝起不意,遇到了刺客,在驚慌失措中,急得腰間的長劍也拔不出來,被荊軻追趕得環柱而走。這是千鈞一發之際,使人目不暇接,作者卻從容地描繪了當進殿上群臣和侍醫夏無且的各種反應和動作,還描寫了殿下手持武器的人不能上來;就在這一瞬間,秦王被左右提醒,才拔劍去擊荊軻,結束了這場搏斗。人們在讀到書描寫緊張的搏斗時,也許會奇怪,荊軻那樣一個勇士,手持匕首,為什么刺殺不了一個秦王?荊軻臨死前“箕踞而罵”的幾句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回答了這個疑問。作者在百忙中補敘一筆,使荊軻這個刺客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顯出他的個性。讀完這一段,像目睹了一場驚險的戰斗,一個一個的人物影象閃現在腦際,經久難忘。這真是不尋常的傳神之筆! 司馬遷《史記》里的《刺客列傳》里,寫荊軻刺秦王,從燕丹自秦亡歸至秦虜燕王喜止,幾乎全采自《戰國策》;至于敘事精彩之處,更是一字不差地移錄。所以我們可以說,《戰國策》在敘事和描繪人物形象的藝術技巧上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善用寓言故事來增強游說的說服力 《戰國策》包含許多寓言和故事,這是它的文學特色的又一個體現。戰國時代的人,有一種喜聽寓言故事的風氣。一些人聽言談,愛聽新奇的寓言故事,聽得高興起來,就能得到感動,使言談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于是,一些人就在言談中用比喻時多用寓言故事,在政治場合中尤其如此。所以《戰國策》里的寓言,大多是一些游說之士在政治和外交的場合中說出來的。它表現了那些游說之士的隨機應變的才能,因此這些寓言許多都富有機智和風趣,顯得格外生動活潑,如蘇代講“土偶桃梗”的寓言來勸孟嘗君的事(《齊策三》)。 孟嘗君是齊國的卿相,他卻要到秦國去,成千的人都阻止不了他。他是那樣固執,對所有的忠告都表現出十分厭煩的情緒,當蘇代要來勸他時,他說“人事”都知道了,只有“鬼事”才沒有聽過。要用唇舌來打動這樣固執己見的人,www.628tf.com是很不容易的。蘇代卻滿有把握,他順著孟嘗君的詞鋒,說他正是要來和他講“鬼事”,他對孟嘗君講了一個“土偶桃梗”的寓言,就把孟嘗君說得回心轉意了。這個寓言用在這里,是充滿了機智和說服力的。 土偶被大水沖壞了,它仍回到了原來的土地上;桃梗被水沖走了,就不知漂到什么地方去了。孟嘗君在齊國,不論遭遇怎樣,還是一個齊國人;到了秦國,離開了根本,一切就難設想了。道理就是那樣簡單明了,故事是那樣奇趣橫生,自然能使人聽了心動的。如果一味講抽象道理,是不可能收到這種效果的。 再如“江上處女”的故事:
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秦策二》)
“家貧無燭”的處女,和鄰女在一起做活計,受到她們的排斥。她說出了她的“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怪鄰女的“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說得很委婉,文字也很優美。為秦國所逐的甘茂,用這個故事感動了蘇代,蘇代為他出力,使他在齊國又做了上卿。甘茂講了一個“江上處女”的故事,就使得蘇代用盡心機想方設法為他出力,這足可見寓言故事的威力。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戰國時的人喜聽新奇的比喻,當時一些哲學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都極力搜集或者編造一些寓言故事用在言談里來吸引人。這不僅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美的寓言故事,而且對散文的發展也帶來了影響。 綜上所述,《戰國策》正是以其辯麗恣肆的文章風格,把握人物心理層層深入的論述方式,生動傳神地描繪客觀事物的藝術技巧以及善用寓言故事的特色,在文學史上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留下的許多優美的篇章,其中不乏辯麗恣肆的游語說辭,對后來辭賦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描寫客觀事物的藝術技巧,對司馬遷的《史記》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于其大量生動的寓言,對散文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稱《戰國策》是先秦散文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