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在不斷邁向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從內容、目標還是形式上都在遠離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擔憂。 (一)道德教育內容學科化 自19世紀西學東漸以來,我們一直走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發(fā)展至今,“科學”一詞早已深入人心。在這樣的社會潮流面前,人文社會學科經過不斷的分化整合,朝著學科化與知識化的方向越走越遠。“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在當前的道德教育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現狀便是道德教育正在逐漸背離現實的生活世界。誠實、守信、勤勞、勇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根植于生活的道德情感被歸納為道德教育學科體系內的抽象概念,并借以支撐起這門課的知識體系。觀察目前的道德教育現狀,我們不難發(fā)現,受教育者通過道德教育課程,大多數情況下獲得的只是單純而片面的道德知識,卻難以將這些道德觀念深入內心。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是目前社會中道德教育的一個窘境。在一份徐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調查報告中,問及公共汽車上是否讓座時,選擇看到老人、孕婦立即讓座的高達83.1%,而認為其他青少年在公共汽車上能夠立即讓座的只有58.7%。同時,在青少年中,認為隨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為高達93.7%,然而自身能夠做到從來不隨地吐痰的只有0.2%。面對這一種窘境,康釗在其《道德教育的理性回歸:生活世界》一文中作了歸因分析:“現代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識及其學科為前提,道德教育遠離現實生活,按照學科的邏輯而不是生活的邏輯來構建其體系和設置相應的課程,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的傳授,片面強調道德教育知識的灌輸。”[康釗:《道德教育的理性回歸:生活世界》,《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年第10期。]當下的道德教育由于過分強調內容的理論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沒有現實生活支撐,必然導致受教育者關于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方面的理解的缺失。因為受教育者無法將道德教育的內容在現實層面與之聯系起來,他們得到的只是關于誠實、善良、仁慈等“關于道德的觀念”,而不是內化的“道德觀念”與外顯的“道德行為”,終歸難以實現理解、接受、內化、踐行的蛻變。道德教育在背離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消解了自身的實踐性,是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等現象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二)道德教育方式單一化 www.628tf.com 近年來,社會上對于教育改革的呼聲很高,教育方式的改革也是爭論的焦點之一。盡管已經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開始嘗試新型的教育方式,但理論灌輸仍然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顧名思義,灌輸就是灌注、輸入的意思。“這種道德教育模式將道德教育過程看作僅僅是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響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規(guī)范,強調的是學生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從小學到大學,從數十人到數百人,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面此,很多教師也感到無能為力。因為,教學內容完全是按照學科體系確定的,教師無法完全擺脫當前“主流的”、“標準的”教學方式。在這種以教師講授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中,學生很少主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難以實現理想化的師生交流對話。通過理論灌輸,學生雖然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觀念,但實際上只是抽象的教條的道德知識,不僅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進一步加劇了道德教育中知行脫節(jié)的情況。因為其單一化與格式化的教育方式,使道德變成了在課堂上談論的東西,而不是需要身體力行的東西。即使部分教師渴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但在各種壓力之下,反復權衡“利弊”之后,最終還是回歸了“主流”。在走訪徐州部分學校的教師時,半成以上的教師認為硬性灌輸、講授抽象乏味、劃書背書等不恰當的教學方式是造成學生對道德教育內容失去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并且這種單向的理論灌輸教育方式,其單一化和格式化的特點最終導致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互脫離,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其后果是造成學生只求掌握并接受相應的道德知識,而忽視將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 (三)道德教育目標政治化 在我國,道德教育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結合為歷朝歷代所推崇,道德與政治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修齊治平”到“內圣外王”均是將道德與政治結合起來,依靠政治化了的道德來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的上下尊卑關系,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與穩(wěn)定,竭力調和社會矛盾。在這種道德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下,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后,道德教育也毫無例外地與政治目標聯系在了一起。在帶有政治色彩的道德教育中,教師的任務是借助道德教育傳播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口號。這種政治化的道德教育忽視個人的發(fā)展,背離現實生活,過多地強調個人、集體和國家之間的服從關系。道德教育成為階級斗爭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并且這種手段在文革時期發(fā)展到了極致。無以復加的政治狂熱與偶像崇拜所導致的是一種恐怖的讓人難以置信的群體無意識現象,而它所帶來的破壞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道德教育又受到了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這一政策的影響,以經濟作為衡量一切的尺度,道德也要讓步于經濟的增長。很多地方政府對于當地企業(yè)的惡意競爭、壟斷以及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然而無論是道德教育向政治傾斜還是讓位于經濟,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道德教育無一不體現了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是在實用主義的誤導下,道德教育過多地注重和推崇社會價值,強調社會利益,遮蔽了道德教育中作為個體的生活以及對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探尋。實際上,生活是個體生命的經歷與體驗,是理想對現實的超越,是一個深刻的追求意義與價值的過程。工具理性主義指導下的道德教育,喪失了原本的意義基礎,無視人的生命與生活,這種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