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調查性報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因其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力曾被西方新聞界稱為"報紙再生的希望之星",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它逐漸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報紙作為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媒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報紙的調查性報道進入了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在此階段,《新京報》作為都市報的領頭軍,以新銳媒體的視角,以人文和法治作為義不容辭的價值追求,在調查性報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新京報叢書中有一本書是《新調查:新京報調查報道精選》。我將以此書為主要參考書目,來研究《新京報》調查性報道的特點。 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性報道傳入我國。作為繼批評報道、輿論監督之后出現的更為成熟的報道理念,調查性報道以其強烈的獨立性、公共性和專業訴求逐漸被我國業界和學界所接納和認可。并先后涌現了一批優秀的調查性報道、調查記者和以以調查性報道為核心優勢的報刊。 在中國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日報尤其是都市類媒體,以信息量大、速度快的優勢贏得讀者,但在選題上,多社會新聞而少深度掘進,多事件而少縱深;在采寫上,為吸引眼球多渲染而少雕琢,多夸張而少平實;其采訪上的不扎實、還有寫作上的粗糙成為“唯時效論”的詬病。所以中國報紙的調查性報道是面臨著很多困境和挑戰的。在文章也將對此進行分析,并選擇一些其他報刊的調查性報道與《新京報》的調查性報道進行比較。 2003年11月11日,《新京報》創刊,操作深度新聞的品牌欄目“核心報道”正式開篇。核心報道在新聞事件中的深度掘進中不斷求索,并一直嘗試和探尋著深度報道的新模式。在三年間,《新京報》核心報道留下了900多個個案,記錄當下中國發生的深刻變化。 文章將對新京報調查性報道的特點進行總體論述、并選擇新京報的調查性報道實例進行分析,通過對新京報調查性報道特點的分析,了解其選題和采寫的特點,明確新京報調查性報道的核心要素、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從而多方面地了解新京報調查性報道的特點的形成、以及發展歷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主要參考資料 1、新京報編:《新調查:新京報調查報道精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張志安著:《報道如何深入》,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劉海貴主編:《深度報道探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4、周海燕著:《調查性報道采訪與寫作》,新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5、[美]威廉·C·蓋恩斯著:《調查性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歐陽明著:《深度報道寫作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06年6月第2版 7、[美]布魯斯·D·伊圖爾,道格拉斯·A·安德森著:《當代媒體新聞寫作與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8、惠東坡:“新聞調查”節目特色與形態解析,《中國記者》,2003年第9期 9、鄧萬明:調查性報道的傳播策略,《東南傳播》,2007年第十二期 10、范青軍:調查性報道如何深入,《軍事記者》,2007第1期 11、賈冰:調查性報道再認識——從二OO五年普利策調查報道獎《30年的秘密》談起,傳媒論壇,2006年第3期,城市黨報研究 12、穆冰:試論中國特色的調查性報道,《軍事記者》,2003年第10期 13、郜書鍇:探析西方報紙調查性報道復興的原因,《東南傳播》,2016年第9期 14、于媚:透視中國特色的調查性報道,《傳媒觀察》,2006年第1期 15、徐鳳:都市報調查性報道的可能與可為——以南京《晨報》為例,《今傳媒》2006年第4期 16、黃欽:中國調查性報道研究綜述,《新聞界》,2007年第5期 17、趙永會:關于調查性報道的幾點思考,《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18、張意軒,丁荷蓮:調查性報道的力量和魅力,《中國記者》,2003年第7期 19、張威:調查性報道:對西方和中國的透視,《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2期 20、金路:淺談如何做好調查性報道,《新聞知識》,2016年第6期 21、傅海:試析調查性報道的普適性,《新聞三味》,2005 22、紀楠:反思調查性報道暴露出的問題,《青年記者》,2007年7月下 23、吳湘韓,甘露:重大事件調查性報道的“爆破”——《中國青年報》“高考加分系列報道”的實踐與思考,《新聞戰線》,200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