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內容: 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原為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語言監控理論(Monitor Theory)的一部分。該理論第五點認為,有效的輸入應該是總體語言難度不超過學生的學習能力(learners’ present linguistics competence),但又包括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能力的語言結構。為增加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Long于1982提出四種可理解性輸入方式,在其基礎上Park(2002)總結三種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類型,分別為修飾型輸入(premodified input),其中包括簡化式(simplified)輸入、闡述式(elaborated)輸入和強化式(enhanced)輸入;互動型輸入(interactionally modified input);修飾型輸出(modified output)。 近年來,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在附帶性詞匯習得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Nagy&Herma(1985)提出的附帶性詞匯學習(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理論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廣泛的、以獲取意義為目的的閱讀自然地習得大量生詞。Nation(2004)提出以Krashen的語言輸入理論為依據的詞匯間接式學習,即詞匯學習是當學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詞匯學習上時進行的。勞弗、埃利(Elley,1991)等人認為閱讀中促成的詞匯附帶習得與閱讀任務有很大關系,他們的實驗結果和觀點均表明學習者僅憑閱讀而沒有教學指導很難自然習得詞匯知識。胡敏(2008)指出可理解性閱讀輸入對初中生詞匯學習有促進作用,輸入量與學生詞匯量的提高相關。 本文針對英語學習者單詞記憶難的問題,參考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實例,研究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附帶性詞匯習得中的效果和運用。在系統分析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的形式及其實踐價值的同時,探討其輸入方式、輸入類型等方面在附帶詞匯習得中的使用現狀。本文注重探索課堂教學中的可理解性輸入,以使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單詞記憶效率和使用水平。
進度安排: 2014年11月中旬 提交開題報告 2014年11月下旬 參加開題答辯 2015年4月上旬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電子稿) 2015年5月下旬 完成畢業論文終稿(紙質稿)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需要收集的資料: 有關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及附帶性詞匯習得理論的背景知識和理論介紹的相關文獻國內學者關于可理解性輸入在附帶性詞匯習得中的相關實證研究 在附帶性詞匯習得中運用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的相關教學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