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幣:1000 個金幣 | 資料包括:完整論文 | ||
轉換比率:金額 X 10=金幣數量, 例100元=1000金幣 | 論文字數:8445 | ||
折扣與優惠:團購最低可5折優惠 - 了解詳情 | 論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是蒲松齡一貫的是非觀、賞罰觀、善惡觀,他把“心”這一概念引入到是非賞罰的判斷標準中來,這不但是蒲松齡作品的一大創造,更是明清志怪小說的一大重要創造。《聊齋志異》多篇小說中都體現了蒲松齡的這一思想,本文重點從《考城隍》一篇著手,詳細考察了《聊齋志異》中所體現的賞罰論。主要從封建社會背景下的賞罰論、作者體現在作品中的賞罰觀、作者賞罰觀形成的原因及作者賞罰論對社會的重要意義這四個方面論述了蒲松齡的善惡觀下的賞罰論。 【關鍵詞】蒲松齡;《考城隍》;賞罰論;善惡觀
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 言-1 一、《考城隍》中賞罰論的具體表現-1 (一)封建科舉制度-1 (二)“性本善”的道德觀-2 (三)賞罰論的表現形式-3 二、《考城隍》中賞罰論的解讀-3 (一)古今評者于《考城隍》中賞罰論的觀點-4 (二)作者于《考城隍》中賞罰論的觀點-4 (三)《考城隍》揭示的深層問題-4 三、《考城隍》中賞罰論的形成原因-5 (一)“仁者愛人”的民本思想-5 (二)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6 (三)社會的需求-6 四、《考城隍》中賞罰論的社會意義-6 (一)正心-7 (二)勸善-7 結 語-8 參考文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