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研究的背景及現狀 隨著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農村的家庭養老面臨巨大挑戰,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 年 60 周歲以上人口 23086 萬人,占總人口的 16.8%,同比增長 0.6 個百分點,65 周歲以上人口 15023 萬人,占總人口的 11.8%,同比增長 0.3 個 百分點①。可以看出,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已非常嚴重。在農村,這種情況更為突出。預計到 2030 年,農村 65 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 13%,2040 年將上升到 19%。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建立完善的養老體系,讓老年人度過幸福祥和的晚年成為整個社會不容忽視的客觀要求。 農村的老齡化比城市更為嚴重,城鄉倒置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顯著特點之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另外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明顯差異、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使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來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不少年輕人也都考上了城里的大學。這樣的情況導致城市人群的年輕化,而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卻越來越大,農村高齡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另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家庭養老的主要功能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這三方面。在經濟方面,一對夫婦一般情況下要贍養四個老人,撫養一個小孩,這其中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在生活照料方面,由于青壯年勞動力普遍外出打工,他們將孩子都留給了年邁的父母,無形之中加重了父母的生活負擔。在精神慰藉方面,年輕子女迫于經濟壓力選擇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與父母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另外,年輕父母都對孩子比較重視,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得為孩子的成長讓步,導致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受到了冷落與不重視。這些都對老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狀況產生很大的影響。 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較慢,缺乏完善的養老體系,加之受文化新浪潮的影響,家庭的養老功能呈現弱化趨勢。所以農村的養老問題值得社會各界的關注。 (二)研究的目的 由于農村的老齡化嚴重,經濟水平比較落后,農村養老的問題隨之而來。本文的出發點在于通過對 X 村所選家庭的樣本進行問卷調查、訪談,了解他們的養老方式。結合調查結果,從文化、經濟、社會層面分析 X 村履行養老責任的有利和制約因素,并從多方面提出改善農村家庭養老的建議與對策。 (三)研究意義 近年來,政府各部門針對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家庭養老是農村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他們主要依靠兒女養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家庭的養老功能正慢慢減弱,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慢慢忽視了傳統價值觀,農村的養老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加大宣傳孝文化,大力弘揚“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價值觀念,緩解家庭代際延期交換中子女性別差異,對和諧、健康的養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綜述 (一)有關傳統“孝文化”對家庭養老的研究 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是家庭養老的基礎。關于養老傳統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傳統文化在家庭養老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劉愛玉、楊善華【1】通過代際關系的調查發現,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孝道是促使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倫理綱常。如果哪家子女不贍養父母,于子女、于父母,都是極大的恥辱。李光勇【2】認為尊老文化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孝”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民。另一種認為中國家庭養老文化正在衰退,甚至認為這是導致許多家庭贍養危機出現的根源,如姚遠【3】認為中國崇老文化在衰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導致了家庭中“孝文化”的弱化。 (二)有關子女性別對家庭養老的研究 家庭養老仍是當前農村社會的普遍形態,輔之以社會和政府供養。主要是由子女(尤其是成年兒子及其家庭)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籍,并對患病老人提供醫療費用和護理直至死亡送葬等一系列贍養行為等。一部分學者認為在養老過程中,兒子和女兒有著本質區別,不論是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還是其他大事中兒子的地位均髙于女兒。費孝通【4】在江村調查中講到在家庭傳統養老方式中兒子是養老的主要承擔者,即“養兒防老”。張文娟、李樹范【5】研究了子女性別差異、兩代人的居住距離等代際養老系統的因素,得出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中兒子的角色起到關鍵作用,超過了女兒。郭志剛、劉鵬【6】從需求層次方面研究了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因素,明確指出在經濟供養方面兒子承擔主要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女性成員在養老過程中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華、張明澤【8】認為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兒加入到了父母養老的隊伍中,但受傳統父權制的限制,一直得不到社會的正式認可。陳衛、杜夏【9】對高齡老年人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居住情況等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發現在經濟上老人主要依靠兒子,而生活照料上是依靠女兒的。 (三)關于代際支持的研究 關于代際支持,學術界的普遍觀點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子女代際支持的重中之重,經濟供養的問題在現如今沒那么突出。張震【10】發現子女的關心與情感支持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老人的壽命。同時,子女孝順、家庭氛圍融洽的老人的生活狀態比缺乏代際支持的老人要好。指出在子女經濟支持和其他來源的經濟支持中存在一種互補性。當缺乏子女的經濟支持時,老人會獲得其他人的經濟供養。郭志剛【11】指出子女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關系實質上是一種交換關系。這里的交換關系是指父母尚未年老,子女也已成年,這一階段雙方自食其力,體現了父母與子女互動、合作的穩定狀態。在很多情況下,交換關系不一定是等價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和子女雙方的需求。而原新【12】指出贍養老人不是子女的主要任務,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撫養下一代。 (四)有關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銜接的研究 通常情況下,家庭養老被認為是非正式的養老保障,而政府提供的養老方式是正規的。二者的結合會因社會經濟水平、文化價值觀念、政治因素的不同出現差異。另外,社區還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養老方式。發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養老方式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方式,人口基數大、經濟水平發展較慢使國家在養老這方面表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老齡化的加劇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給家庭養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年輕人的價值觀已發生變化,傳統孝道會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未來老年人的特點和預期會與現在老年人的不同,他們將會是受過更好教育的、居住更城鎮化的、經濟上更獨立的老年人,因此他們將會寧愿選擇單獨居住而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13]。所以家庭養老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許多學者會考慮到將非正式養老方式與正式養老方式靈活地結合起來。創新改革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相關研究也提出了許多政策性建議,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并鞏固現存的家庭養老模式。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采取干預有助于傳統孝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同時也會促使父母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加大投入資本以此獲得日后子女的代價支持;從微觀層面來看,老年父母可通過控制土地產權、住房產權及其它資源所有權維持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另外,子女的數量與素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父母期望依賴子女養老,其最好的策略也許是只生育 1 到 2 個子女并給予他們很的教育,使他們以后更有能力贍養老年父母[14]。 為了保證發展中國家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將非正式養老方式與正式養老方式靈活地結合起來是最恰當的選擇,促進傳統養老方式與現代養老體系有效結合。有學者曾提出了平衡發展現金支持與物資支持以適應養老環境的需求。不少發達國家也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他們同樣在為解決養老問題而發愁。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南通市 X 村的調查為基礎,對當地老人的調查結果進行重點研究,輔以成年子女的訪談,為全面、詳細了解 X 村老人的養老狀況提供較為客觀的研究資料,同時分析影響家庭養老的各項因素。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家庭養老能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發揮其保障功能,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穩定、和諧、暖心的養老環境。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為了更多地了解南通市老人的養老情況,筆者在政府官方網站上查閱了最近幾年我國關于養老保障方面的文獻資料,其中包括南通市社會保障的現行政策。另外查閱了國內學者關于家庭養老方面的著作,包括《中國家庭養老研究》、《人口老齡化與老齡問題》等。 2、問卷法 在南通市 X 村進行實地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 130 份問卷。先從 X 村 200 戶農戶中隨機抽取 130 戶,邀請這 130 戶中 60 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問卷填答,如抽中的樣本中沒有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則另選一戶補充。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 130 份,其中有效問卷 124 份,有效問卷 95.4%。運用 SPSS20.0 軟件錄入、分析數據,對所選樣本中老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生育狀況等基本信息和其中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描述,為之后的論文寫作提供客觀數據。 3、非結構式訪談法 在調查過程中,隨機選取 X 村的 10 位老人及其子女進行非結構式訪談,深入了解老人及其子女對現有農村養老模式的看法和建議。使用分類法,將訪談內容按照論文研究的大框架進行簡單分類,建立起初步的研究體系,為論文提供基本的文字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