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路徑)

      更新時間:2018-06-07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通過舉例論證可以發現,新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并沒有消解,專業、負責、高水準的媒體仍然為受眾所追求。盡管短暫的注意力經濟為不少新媒體注入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但是站在內容行業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內容本身的質量才是新時期媒介攻堅戰的制勝法寶。筆者將從發展好媒體自身為出發點,為新聞業尋找破解新媒體時代發展難題的思路。

       

      1 內容生產:用戶導向,內容為王

      一直以來,“內容為王”始終被新聞業奉為圭臬,在新媒體新格局下,內容依舊是媒體的立業根本。因為無論處于什么環境之中,只要用戶在消費內容,媒體的議價能力就仍然取決于內容的質量。相對產生變化的是,如今我們更需要重視用戶的重要性,媒體生產的內容必須是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必須是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內容。

      如何做到以用戶為導向呢?大數據為精準挖掘用戶偏好、媒體按需供給提供了方便。前期媒體可以通過用戶數據庫探索用戶消費心理、預測用戶的興趣點。中期利用大數據技術勘測熱點事件的輿情走向,并且預測新聞的發展態勢,采用可視化技術呈現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后期媒體還可評估各渠道傳播效果,選擇投放渠道,做到內容的有效傳播。可以說,使用大數據技術來洞悉用戶需求對媒體的生產、議題設置、輿情引導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目前,從受眾需求角度來看,大眾對嚴肅新聞這種優質內容的需求重新有抬升趨勢。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落下帷幕后的那一周,該報的紙版和電子版訂閱用戶凈增

      4.1 萬。這是《紐約時報》電子版自 2011 年構筑“付費墻”以來,訂閱用戶數量增長最多的一周。而在大選期間,《紐約時報》是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炮轟最多的報紙之一,因為該報曾發起一系列調查,披露了特朗普利用 9 億多美元的營收虧損來逃稅的丑聞。愿意為嚴肅獨立的新聞報道付費的讀者人數增長說明信息魚龍混雜、過載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向專業媒體尋求可靠的信息、深度的分析。

      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傳統媒體可以趁此機遇,掀起一場非虛構類寫作的復興運動,再造內容生產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美國新聞界的各種獎項,也都顯示了新聞業對調查報道的支持。2016 年的普利策獎,調查報道大放光彩,7 項新聞報道類的獎項有 6

      項頒給了調查報道。①

      與此同時,新媒體平臺也要打破之前流量為王的思路,將對瀏覽量、點贊數、轉發量的重視轉化為對內容質量、呈現形式的努力推敲。在摸索自身定位的過程中,平衡用戶需求和自身優勢,盡量打造成垂直細分化的媒體。

      現在還不是為新聞專業主義唱挽歌的時候,大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遠超當前的供給,我們所需要做的是保持新聞專業主義既有價值觀、意識形態不變的同時,從行業自身著手,尋找更合乎時代的范式與話語表達。

       

      2媒體轉型:內容共創,平臺化發展

      大眾傳播時代,傳播資源基本集中在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手中,傳受雙方涇渭分明,呈現出單向傳播的特點。新媒體時代,公民新聞的崛起使得官方話語不再壟斷,媒體開始注重與受眾的互動,部分意見領袖因為突出的社會交往能力、專業領域的知識水平以及擅常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而承擔起社會溝通治理的責任。這樣的 UGC(用戶生產內容)或者是 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反而讓 OGC(職業生產內容)的媒體在追求新聞專業主義的路上得到更大的激勵。

      正如約翰·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一書中提出的“意見自由市場”理論所說,真理與謬誤必須得到同等傳播,謬誤被討論的同時,真理被“越辯越明”。同理,內容生產者的增多、社交媒體互動的增加帶來的是觀點意見的碰撞增多,對于媒體而言,批評聲的增多一來有助于其觀測輿情、收集消息,二來不少中肯的評價將鼓勵到他未來更為專業的報道和更貼近受眾、生活、實踐的表達。

      在機器人可以寫作新聞、計算機軟件可以解說體育賽事、人人皆“記者”的時代,媒體人的專業身份應當適應性的做出調整,完成從收集信息的記錄者到全方位內容

      “組織”者的角色轉變。由機器人或公民記者搜集數據、提供線索,記者則在其后從事綜合各方消息、調動社會資源挖掘事實、選擇傳播渠道、監測傳播效果的工作。過去人們常稱記者為“新聞民工”,此時記者將搖身一變成為“新聞領導者”,因為其專業性將不單單體現在即時搬運消息上,而體現在處理第二手消息時核實、加工、投放的執行力和判斷力上。

      不僅媒體人順應時代提高資源整合能力的同時,媒體也面臨著平臺化的轉型。喻國明提出,在 Web3.0 時代,個人碎片化的資源將被重新整合,而媒體組織將會扮演整合者的角色,這是一個“機構唱大戲”的時代。①連接媒體與整合職能的就是所謂平臺化戰略,即媒體將成為一個開放的空間,它有著自己的規則、秩序和服務,既充當內容提供者的角色,也會平衡各方內容提供者、服務提供者的力量,構建新型傳播生態。

      2017 年 2 月 19 日上線的央視新聞移動網無疑是央視平臺化轉型戰略中的關鍵一環。該移動網涵蓋四個系統,包括記者回傳視頻系統、移動直播系統、央視新聞矩陣號和用戶上傳系統。其中矩陣號的主體大多為涉及公共信息服務的相關部門,以及各地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用戶上傳系統針對的是突發事件中記者不在場的情境。如此平臺化運作,做到了媒體與用戶的融合,即時呈現與稍后挖掘的融合,內容生產與內容整合的融合,體現了新時期媒體的專業性。

       

      3隊伍建設:著力培育名記,創新薪酬設計

      近年來眾多媒體人離職引起普遍關注,其去向有:一、自主創業,在傳統媒體積攢了人脈和人氣之后投入了垂直領域內容生產、互聯網創業的浪潮;二、加入創投圈,例如張泉靈加盟紫牛基金,為創業者提供支持;三、從傳統媒體跳槽到新媒體,換一個渠道投放自己的內容。雖然跳槽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但同諸職業的人跳槽的理由一樣,媒體人的流失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個人才能得不到完全發揮,二是薪資不符心理預期。

      人才作為媒體發展的生力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為留住采編人才,媒體必須對癥下藥、刮骨療毒才能力挽狂瀾。首先,需要提高對媒體人個體的尊重,激發采編人員的創新與創造能力,做到“物盡其用”。針對在特殊領域專業突出的人才應當著力培養,為其提供更為充裕的創作空間和采寫條件,使其個性化地生產內容。自媒體浪潮帶走一批術業有專攻的記者,因為自媒體意味著自由生產和個人影響力的彰顯。媒體要留住他們,就要在給予自由度和政策支持上下文章,不妨為其開設專欄、矩陣號、工作室,使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基礎上,對專業問題更好的施展個人操作能力、提供個人見解。

      再者,薪酬問題也不容忽視。傳統媒體行業記者工資由基本工資和計件工資兩部分組成,每年內完成一定量的稿件數即可,短視稿件的傳播效果。由此而產生了傳統媒體人工作積極性不高,渾水摸魚的弊端。南方報業集團 2016 年開始的“南方名記”培育計劃則提供了新媒體環境下提高記者創造力與積極性的合理路徑。其根據記者具體工作產生的傳播力、影響力進行考核獎勵。既鼓勵創新、獎勵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適度創新傳統的薪酬計算體制,讓“南方名記”既有基本的薪酬保障,也能從日常瑣碎事務和“計件工資”中適度解放出來,著力經營《南方日報》轉型融合的優勢項目、品牌欄目、重大題目。在完成每月基本任務、取得固定薪酬的情況下,根據年度重點任務的質量、影響、成效等,在年底由《南方日報》編委會綜合評出優秀、良好、達標、不達標四檔進行考核獎勵。①這樣的薪酬體制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記者“成名的想象”,使其積極轉變老舊的采寫模式,增加對文風、題材、體裁和呈現形式的關注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個人能力盡可能地完整展現在受眾面前。

      當然,除了核心的采編隊伍建設外,媒體還要重視技術、管理、經營人才隊伍的建設,它們是保障采編動力的燃料。對這些方面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提升其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這涉及著復合學科 1+1 產生的共力能否大于 2 的問題。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確實有被挑戰的跡象,但是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展現媒體個中焦慮與報業落日余暉的圖景。所有論證不是為新聞專業主義唱挽歌而作,也并非為了頌揚堅守專業主義媒體可圈可點的表現,而是希望新聞業焦慮少一點、拯救的行動多一點。我們需要厘清一個事實,新媒體的加入,正是驗證媒體適應性的良好契機,唯有改革自身的體制、人才選拔機制、運營模式、渠道傳播力以及最根本的內容把控力才能將“危機”變為“轉機”。新媒體并不是新聞業丟失專業根本的托辭,而恰恰成就、區分出了專業與業余。

      好在,筆者在用宏大的視角觀察全球媒體業的傳播動態過程中,尋找到了不少新聞專業主義閃光處。筆者認為,優秀媒體為適應新媒體環境而做出的嘗試的案例值得借鑒,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媒介組織自身的定位和前景,調整出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