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柳琴戲的起源、流行與發展現狀做了一個簡要的概括。雖然柳琴戲取得了可喜的發展,可是作為一項扎根中華本土的傳統文化,就免不了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暴露其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傳統文化所共有的,有的是柳琴戲在現代由其本身造成的局限,這些皆在下面進行說明分析。 (一)傳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傳承與發展的瓶頸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全在傳承與發展兩個方面中體現出來。在宏觀角度下,國家雖然出臺多種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如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選定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動用財政撥款進行非遺搶救等,但多數傳統文化的傳承仍然岌岌可危。從微觀角度來看,有些傳統文化項目如武術、書法、民族服飾等受眾較廣,發展態勢良好但不容樂觀,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仍處于瀕臨失傳的窘迫局面。在這種局面下,柳琴戲作為一項地方戲劇,其發展態勢正處于憂喜參半的尷尬地位:一方面戲曲的創作與表演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中進行,另一方面又面臨該領域發展與時代發展不同步的局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專業表演人員培訓機構的不足與專項資金的缺乏 專業表演人員培訓機構的不足與專項資金的缺乏對戲劇傳承有極大的影響。地方戲劇演出人員的培養一般是在市級的戲劇學校,這類學校多屬于專科院校,不具有與本科高等院校對等的硬實力與軟實力,面對現代社會學生對名校趨之若鶩的局面與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另外,由于生源的有限性以及院校的競爭力小,各級政府因此忽略了專項教育資金的設立與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校自身師資水平與培養能力的提高。 另外,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有限,劇團的排練地點分配不均等方面也影響了地方戲劇的發展。地方政府投入的專項資金有限,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劇院、藝術館等舞臺建設,使得劇團的排練場地分配不均,有些劇團甚至分不到排練的場地,這一點十分影響戲劇表演人才的分配,使得具有優秀的地方戲劇表演能力的劇團屈指可數。 2.劇本創作的審美沖突 在戲劇劇本的創作方面,則體現在高層評委與大眾之間審美的脫節。國家為支持戲劇劇本創作的發展,雖設立多個獎項與資金扶持,但是由于大賽的評委與大眾審美的脫節,使得眾多獲得獎項的劇本在大眾舞臺上不被看好。評委對劇本的要求一般是思想性與審美性,有些還重點考核寫作技巧與寫作方法,對“寫什么”、“怎么寫”具有獨特的要求,而普通市民對于一出戲劇是否優秀的評價,僅僅在于該劇是否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這個看作是“雅”與“俗”的文化碰撞。雖然戲劇本身是雅俗共賞的,但在兩者之間仍難以做到不偏不倚,所以就出現了劇本創作是該面向獎項,還是面向觀眾的問題。 3.現今地方方言在現代的繼承問題 為促進民族交流,減少交流障礙,國家積極實行推廣普通話的政策。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政府推廣普通話進程中,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為響應中央號召,各教育廳教育局盲目制定偏激的普通話推廣政策。據筆者了解,在現在的許多方言區,除部分外國語學校和華僑學校外,許多教育機構從幼兒園起便開始實行只用普通話授課的措施,更有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時必須使用普通話進行學習與交流,這對方言的繼承具有不容忽視的阻礙作用。筆者通過日常觀察發現,現在的學生(主要是 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之間單純用方言基本上很難進行日常交流,不難看出,這對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戲劇的發展只具有單純的阻礙作用。 (二)傳承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 1.大眾審美觀念與消費需求的轉變 戲劇劇本的創作與戲劇表演形式的創新和發展的根源都在于市場需求,即“被消費”,所以戲劇的內容與表演形式定會隨著社會需求的轉變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市民的娛樂消費需求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仍然是影響戲劇的創作與演出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的再次出現,使得市民的消費需求重新占據影響各類文學作品、商品等創作與發展的重要地位。現今社會上,消費型的文學觀念不斷產生,反叛性的創作方式不斷受到矚目,多元性的消費需求被市場不斷強調。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審美的權威性與固定性不斷受到質疑與攻擊,創作者與消費者對過去那段時間所造成的“錯誤”需求的叛逆急需借助某種媒介表達,而這種表達最容易體現在文化上。 因此,柳琴戲作為傳統地方戲劇的代表之一,在現代人尋求放松與發泄的娛樂 活動中較少被選擇。 2.現代人娛樂需求的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漸加快,因此在娛樂方面,比起需要花費幾個小時坐在戲院聽完一出戲,人們更傾向于選擇 4、5 分鐘一首的歌曲來調節心情。這就使得柳琴戲更多面向空閑時間多的老年人,這又造成了年輕一代人對傳統戲劇受眾的定型化想象,認為柳琴戲就是給老年人看的,年輕人不看這個,這勢必造成年輕人對于柳琴戲的排斥心理。 3.表演方式單一,觀眾接受度降低 凝聚傳統文化內涵的柳琴戲無論是聲腔還是戲詞都具有一定的高雅性和連貫性,一般要求觀眾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與對所表演人物的接受理解能力。然而,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正在不斷增加,相比之下,具有多元性的流行歌曲更容易讓急需釋放壓力的現代人選擇與接受,具有詼諧性的綜藝節目更適合現代人發泄心情。 現代科技的發達,熒幕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大多數觀眾深受特技鏡頭與影像后期處理的“滋養”,造成其對現實舞臺中柳琴戲“唱念做打”的樸實性失去了觀賞的興趣。 戲曲與現代西方歌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都是高雅藝術,這一點決定了柳琴戲作為傳統的表演形式之一,不容易為未經學習而尚不具有賞析能力的“門外漢”與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現代人所接受與欣賞。 說到底,柳琴戲的表演形式與觀眾的接受能力,就是社會長期發展以來關于“雅”與“俗”的碰撞。柳琴戲在兩百年前的社會固然的下里巴人,但是在現代消費型文化不斷膨脹的今天又何嘗不是陽春白雪呢?處理好“雅”與“俗”的問題,是直接影響柳琴戲受眾的關鍵一步。 (三)對策 1.政府加大支持 對于柳琴戲,筆者認為,第一,政府應設立專項的保護資金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戲劇院校的建設與宣傳,提高培養專項人才的能力。第二,政府可聯合各劇團設立獎項,鼓勵戲劇劇本創作與表演。第三,政府應完善各項機制,為傳統戲劇的杰出表演藝術家與杰出劇作家提供完整的養老制度與福利政策,鼓勵年輕人學習與傳承柳琴戲。 2.鼓勵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實行柳琴戲進校園活動,增加年輕人對傳統柳琴戲的理解與接受,對其傳統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學校在地方戲的傳承方面還具有方言保護的獨特作用。眾所周知,現代學生課業繁雜,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學校對學生的各項要求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各級學校應完善普通話推廣方案,不能過度要求學生使用普通話,而是應該在不影響方言繼承與使用的過程中實行普通話的推廣活動。 3.創新內容與表演形式 為了迎合現代人不斷變化的審美需要,各個柳琴戲劇團需根據新的時代氛圍尋求創新發展的新出路。如在戲劇內容上,可以加入現代戲的創作與演出,現代戲的創作與演出不僅有助于觀眾了解近代歷史,還使得戲劇走出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內容,更賦予了人們對近代歷史以新的了解形式。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我們要把柳琴戲的資源與現代數字、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使網絡成為傳播柳琴戲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戲,喜愛柳琴戲,成為柳琴戲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以各地方言為基本載體的地方戲劇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代代相傳流傳至今的最好證明,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在當今社會,傳統戲劇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和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沖擊,投資減少,人才流失,藝術水平下降,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滅亡,正處在艱難發展的狀況之中,亟待保護和扶植。 宿遷柳琴戲的傳承與發展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如今面臨著劇本創作困難,表演人才匱乏等情況,傳承與發展到了瓶頸,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亟待加強,這不僅需要政府介入調和多方面的矛盾,更需要年輕一代的重視與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