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王鐸行草書中的墨法淺析

      更新時間:2018-12-14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摘要:墨象,顧名思義,墨的效果而已。中國書法中最講究筆墨效果,用墨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因為根據墨的濃淡、濕燥、粗細、點線面的不同,能夠產生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書法美的最直接體現。在王鐸的作品中,其墨由濕漸干,漸枯、潤、燥,節奏變化豐富,巧用漲墨來連帶筆畫,使其形成塊面,一方面,簡潔,避免繁瑣,一方面又造成點、線、面的對比,從而使其整張作品的章法更能融為一體。其意義在于,克服了刻貼所帶來的局限和大尺幅作品所帶來的空泛,給作品增添了一種酣暢淋漓之氣,更加賦予作品一種鮮活的精神內涵。同時,也突破了前人在用墨上的惜墨如金之規矩,為后代的書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書寫狀態,為書法在創作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關鍵詞]:王鐸  墨法  漲墨  水

       

      一、王鐸與“漲墨”

      “漲墨”:漲墨,即墨入紙后,很快沿筆、紙的接觸點向外漲暈,使墨跡膨脹擴大。所謂漲墨法,即漲墨的方法。墨分五色 ,濃談干濕枯,漲墨依靠筆法的輕重緩疾,墨在宣紙上自然暈化,表現出書法豐富的質感。形成漲墨的條件有很多,主要有筆、紙墨還有就是書寫者對于墨的運用,筆要用羊毫為最,羊毫儲墨量大,可以有更多的吸水空間,紙最好是生宣或者濕紙,這樣水墨在紙上容易自然的漲開,至于書寫者,這個影響是最大的,如果他不能很好的運用這種書寫狀態的話,那么肯定出不來這樣的效果。清包世臣在《藝舟雙輯〃述書下》中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則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象有時是字有時是畫,有時是脫離了字與畫的抽象符號,這在明末清初的書法家王鐸的作品中尤為顯現,在王鐸的行草書里面,用墨是最具代表性的。

      王鐸采用了明代中葉以后新興的墨法內容——宿墨、漲墨,大膽地運用于作品之中。他利用水和墨的調和,配合多種用筆使墨微微或明顯漲出筆畫之外,形成獨特的效果。其實‚這種微微漲出正是潤墨的效果。而漲墨的效果與墨的濃淡無關,而是水的多少有關,水多則漲,水適則潤,王鐸將這種水墨交融的意境發揮到了極致。濃淡墨的交替運用使作品燥潤相生,漲墨的運用不僅克服了刻帖所帶來的局限以及大幅巨制所帶來的空乏,而且給作品平添了一種酣暢之氣,更賦予作品一種鮮活的精神內涵,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在形式上對前人的審美定式有了較大的突破。尤其是大尺幅的作品,如果沒有這種大塊面的墨色對比的話,那整幅作品就沒有生命力,不能給人一種震撼,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就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二、王鐸行書中的墨法

      王鐸的墨法運用最為豐富,他在墨法中強調兩極并構。一般因時代書風不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墨法,有喜濃墨,有喜淡墨。而王鐸尤喜用“漲墨”,而且對于“漲墨”是不厭其煩的重復使用,卻又能使每一幅作品都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以王鐸的這一幅行書作品(見上圖)為例, “長”字的第一筆,“楚”字的上半部分,“依”字的左半部分,“方”、“不”的上半部分等等,這些字都是書寫者有意識的加重或是夸張某些筆畫的輕重,這樣寫的好處就是能是整體章法布局更具視覺沖擊力,給人一種狂風暴雨之勢,但又不缺失靈動圓融之感,同時也使字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黑白對比形成反差,讓觀者感覺這就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感覺,這個地方就應該用漲墨,反而是不用漲墨這個地方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一幅字里面如果沒有這種濃淡枯濕的變化,就像一個沒有精氣神的人,給人一種老人遲暮的感覺。再如左邊這一幅字,短短十二給子,有四個就是運用了“漲墨”的手法,“遇”子上面狠狠的漲了一下,到了下面又寫的很輕松,這樣強烈的反差,給我們不可思議的感覺。第三行的第一個“圖”字,整個框架就是兩個“漲墨”的筆畫,尤其是第二筆與第三筆之間的轉折處,幾乎看不出折幣的痕跡,里面的筆畫相對多,所以寫的比較放松,這樣處理就顯得非常和諧。像這些只是王鐸行書里面比較常見的“漲墨”手段,也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需要加強的地方。

      三、王鐸草書中的墨法

      草書中的墨色變化相對行書中的墨色變化更為豐富,也更為變化莫測,以王鐸的草書手卷《奉龔孝升書》為例(見下圖),就是一幅比較典型的“漲墨”佳作,他利用墨的枯潤、濃淡的對比,使作品產生跳躍與動蕩。看到這一幅字的時候,首先映入我們眼睛的就是重重的幾個“墨團”,第二個“日”字,如果我們不根據上下文來理解的話就比較難認出來,筆畫之間的墨完全融入到一起,增加了整個字的份量感,同時也與其上下左右的字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其“為”、“吾”、“龔”三個字,都是有意識的上半部分筆畫都連在一起,使字的上下或是字的左右形成強烈的反差,不止是單個字之間形成對比,字與字之間也能行成對比,再離遠一看,這些“漲墨”的字似乎是遙遙呼應,星星點點的散落在整幅字中,這樣就為整幅作品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正是這樣的一種樂趣,我們才覺得書法不是單純的在寫字,而是有意識的在謀篇布局,有一種掌控天下的感覺,一個個字就是在排兵布陣,什么樣的兵放在什么樣的位置最合適,什么時候需用重兵,而什么時候又適合打游擊。如果只是一味的橫沖豎撞,那是莽夫所為。書法是有一個游戲規則的,如果不懂規則,那么就是門外漢。www.628tf.com只有你懂這樣的規則,并且把這種規則玩轉的很熟練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一個高手。而王鐸就是這樣的一個高手,他把這種規則玩到了一個極致。再如《臨王羲之小園子貼》(見下左圖),整幅作品中,剛開始的第一“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漲為墨團,而當他寫到第九個字“雜”時“漲墨”效果比第一個字還要狠,人們的視線完全被這兩個突兀而強烈的墨團所吸引,更妙的是“可”字,已經漲成一個符號形態,王鐸通篇有意識地使用漲墨呼應對比也十分明顯,如上部第一行第一字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字的漲墨與右下角‘雜’、‘可’、‘處’‘靜’等字相呼應,中部第二行的‘往’字與第三行的‘倫’字相呼應,這種不同位置的參差對比,使作品在整體視覺效果上別具一格。再比如這一幅作品(見上右圖),前面幾個字還是正常的書寫,但到了第二行第三個字的時候,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已經完全漲成了一個墨團,與前面的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到了下面,又恢復了正常的書寫狀態,寫到第四行的時候,最后一個字又重復的使用了這種漲墨的方法,往往人們覺得都到了最后一個字了,就不應該重了,但是王鐸卻能反其道而行之,突破傳統的書寫狀態。這是在對整體章法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其它方面,同理,對墨法的運用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信手拈來,才能給人出其不意,才能真正做到心手相應。

      王鐸的“漲墨”法對后世的影響

          王鐸對于墨法的運用對后世的書法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大部分的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王鐸的影響,如黃賓虹、沙孟海、林散之等。很多人都繼承并發展王鐸的墨法。從當代著名“草圣”林散之的作品(見下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這幅字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有四個字都有“漲墨”的影子,第一個“春”字,上面幾個筆畫都粘連在一起,空間拉的比較長,最后收筆又比較輕松,第二行第一個“風”字第一筆和里面的筆畫很重,右邊放開,形成對比,第三個“月”字完全變成幾個重重的筆畫,與上下左右的字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又能很好的統一起來。如果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不關注這些的話,那寫出來的就只能是字,而不會變成一幅書法作品。一幅作品不僅僅是字要寫的好,還要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王鐸的墨法就是他的感情所化,他用墨法來表達他自己內心的情感,是開心也好,憤懣也罷,總之他成功的把自己的感情帶到了他的書法作品當中,給我們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在書法史上留下一筆的都是成功的,我們是要默默無聞的寫自己的字還是能有所創新,完全取決于自己,只有不斷的從古人的作品中汲取營養,還要有創新的精神,只有突破自己,才能在書法創作上有一定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