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概念 學者李雪雙、付建中(2009)將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定義為“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能否成功地進行語文學習的主觀判斷” [4]。筆者認為該定義過于簡單,因此引用唐海濤對語文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和進行具體學習活動的能力的預期(主觀判斷)。”[5]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包括兩個構成要素,一是語文學習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即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否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主觀判斷;二是語文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即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行為能否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主觀判斷。 國內外研究現狀 特定學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關系的研究概述 在自我效能研究領域中一直存在著關于自我效能感的“一般”與“特殊”的爭論。許多人認為在不同的情境下,所需要的自我效能感不同,一個領域的自我效能感不會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中。隨著自我效能理論的發展,很多人也發現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存在。學者邊玉芳(2006)在其研究《學習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還是針對特殊領域的?》中發現各種層次的學習自我效能都會對學習成績產生預測作用;越特殊的自我效能對相應學習領域影響越大。即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存在,特殊領域自我效能感更加具有預測性[6]。而國內外特殊領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也出紛紛展開本領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縱觀國內外有關學業成績的研究。國外學者是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關系”展開的,而國內學者是從“非智力因素和學習成績”展開的[7].總的來說大致走這么一條路線:從關注智力因素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到重視智力因素跟非智力因素兩者共同對成績的影響,再到少量的智力因素跟非智力因素共同對成績的影響,最后到現在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國外學者卡特爾、吉爾福特、斯滕伯格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智力理論。在我國,我們更多的是研究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張麗在其碩士論文中運用MBTI人格類型量表作為人格評價工具探討了人格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發現十六種不同人格的人對特定學科學習成績有顯著的影響。即不同人格特征的人有自己擅長的學科。殷雷(2009)對大學生的考勤、課堂提問、學習成績等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成績有顯著的影響,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學習成績有預測作用。經過查閱文獻,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學生的氣質、心理健康水平、學習動機、適應性、父母的教養方式等方面。近幾年來的針對非智力因素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了。 國外的研究者(Schunk,1989[8];Zimmerman & MartinezPons,1990[9];Nan Zhang Hampton等人,2003[10])指出,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國內一些研究者(王凱榮等人,1999[11];佐斌,譚亞莉,2002[12])也證實,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成績有直接的影響并且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有顯著的正相關,學業自我效能對學業成績的有很好的預測作用。胡桂英(2006)[13]進一步指出,自我效能感可能是通過影響學習策略間接地影響學業成績,初中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語文、數學、英語成績有著極顯著的相關關系,綜上可知,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息息相關,但是具體到特定學科,這些結論是否還會成立? 在數學領域,國內外都做過了很多研究,國內學者黃大慶(2006)[14]在其碩士論文中得出,數學自我效能感跟數學成績成正相關,數學焦慮通過數學自我效能感這個中介影響數學成績。國外學者Aremu Ayotola, Tella Adedeji(2009)[15]在其文章《數學自我效能感和數學成就》中也得出了,數學自我效能感與數學成績有顯著的相關。在英語領域,張野,張煥(2008)發現、英語自我效能感中的能力因子和挫折因子,及知覺到的教師期望中的態度因子是英語成績的顯著預測變量[16]。Bong (2002)對高中學生學科特定性自我效能的研究中發現,英語成績僅僅由英語自我效能所預測,數學成績僅僅由數學自我效能所預測,跨學科的預測路徑很微弱,在統計上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17]。 在其他學科領域中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學生有較高的學科自我效能感,那門學科的學業成績也高,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勇于面對困難,主動嘗試解決問題。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缺乏自信,逃避問題,導致學習成績差。
初中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研究 近年來,有關學科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日益受到關注。各個學科效能感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本研究針對的是初中語文學習領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通過搜索,近三十年來國內有關語文學習領域的研究較多,大部分集中在策略應用、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記憶方法等方面。而有關語文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論文非常少。李雪雙,付建中(2008)在其研究中通過對南京師范大學的蔣華編制的《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進行改編,把改編后的問卷在200名高中生施測,發現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關系密切。唐海濤(2004)在其論文中闡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四個理解層面:目標意識、學習動機、元認知、自我意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在2006年他的碩士論文中他對有關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做了更加詳細的闡述。劉靜園(2004)[18]的論文《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中提出了良好的語文自我效能感主要體現在對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堅持性、正確面對語文學習困難、對習得新行為充滿信心。也討論了語文自我效能感的意義,并且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來提高語文自我效能感。沈雅君(2005)[19]也從學生對任務的選擇,努力程度,學習語文的情緒等方面探討了自我效能感影響語文學習。并將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進綜合概括為成敗經驗、替代經驗、目標設置的恰當性、歸因方式、強化、學習監控能力。李庭亮通過對畢業班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動機缺失和興趣轉移、學習無望、自我評價偏低、考試焦慮這幾個方面的情況。為此,他也進行了成因分析中學生語文學習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分析及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