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任務與目的 本文著重研究《喜福會》中母女兩代人追尋“美國夢”的過程。美國夢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于“美國夢”的涉獵和研究已數不勝數。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有著五彩繽紛的人種。由于文化背景的影響,人們做的美國夢也是不同的。小說《喜福會》中母親們的美國夢里或多或少地融進了中國文化的成分,正因為這樣,她們對“美國夢”與其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們的“美國夢”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因此產生分歧。小說開篇“千里鵝毛”中精美的母親抱著天鵝背井離鄉來到美國,但沒想到在剛一踏上這新土地的一刻被迫與天鵝分手,只剩下象征著她對女兒期望的一根天鵝羽毛而已。在追求“美國夢”的道路上,為了實現望女兼備中美雙方精華的夢想,母親們制定和強制實行天才計劃,但受到女兒們的堅決反對和抵制;她們期盼女兒能擁有一些中國的氣質,女兒們卻置之不理。 同樣,對于女兒們來說,她們夢想成為真正的比原生的美國人更像美國人。她們希望美國人忘記她們是移民后代的身份,但是她們漸漸地發現她們難以融入主流社會,難以實現成為美國人的夢想,像一個美國人那樣叫母親閉嘴。尋夢的艱難使女兒們有了更多的思考,她們站在更高的尺度看待故國的文化,從而意識到她們的 “美國夢”被賦予的另外一種不可分割的文化成分—來自家庭的中國文化。這種文化力量促使她們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氣質,找到了“美國夢”的堅實依托。作者譚恩美筆下的精美代表著其他女兒們表達了她們一個共同的愿望和夢想,那就是母女的“美國夢”能兼容,能和諧共處。在小說的結尾處,精美開始了她的圓夢之旅。她帶著母親逝后的夢想返回故土與母親在抗戰期間遺留在中國的雙胞胎姐姐相認。腳踏國土那一刻,精美感到她血液中流動的中國基因在休克多年之后開始蘇醒。當她和母親大陸的女兒相擁時,母女兩代人的“美國夢”欣慰地得以實現。論文通過分析解讀母女兩代人對“美國夢”的開放性理解,使讀者進一步理解兩種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可化解并融合。
二、調研資料情況 參考文獻如下: “Chinese.” Harvard Encyclopa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1980 Ed. Heung, Marina. “Daughter-Text/Mother-Text Matrilineage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Feminist Studies 19.2 (1993): 597-616 Huntley, E. D. 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8. Lim, Shirley Geok-Lin. “Immigration and Diaspora.”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Ed. King-Kok Che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New York: Pergamon, 1990. 20. 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U.K: Mandarin Paperbacks, 1990. Wang, Qi and Michelle D. Leichtman. “Same Beginnings, Different Stories: A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hildren’s Narr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Vol. 71.5 (2000): 1329-47. 現代大學英語精讀5/楊立民總主編;梅仁毅主編.-北京:外國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三、初步設計方法與實施方案 根據論文所要論述的主要問題,運用所學文學理論知識與文本研讀技巧,對小說《喜福會》進行文本分析,從而說明主題意象的使用是如何在小說中發揮其作用的。 定下選題范圍,導師講解論文總體流程 全面搜集資料,到國家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尋找相關的文獻 找到詳實的信息后,充分的閱讀和理解資料內容,并做好記錄卡 定下題目,寫作范圍,導師提供寶貴的意見并下任務書 對所選的材料進行篩選,摘錄和整理 定下論文提綱,修改細節 擬寫開題報告,征求導師意見 撰寫論文初稿 導師審閱初稿,指出修改之處 修改初稿,反復斟酌字句 提交二稿,征求導師意見 導師審閱二稿,給予意見 修改論文,推敲各處細節 完成終稿,準備答辯
四、預期結果 從分析兩代人對于“美國夢”所包含的文化隱喻意義彼此看法不一入手,對母女之間在交流上出現的誤解和障礙進行解讀,分析和闡釋母女在何種程度上實現了各自的“美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