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現(xiàn)狀:
佐拉·尼爾·赫斯頓是20世紀美國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黑人女作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出現(xiàn)了“赫斯頓復興”,她的作品成為美國文學、黑人文學和婦女文學的經(jīng)典。《他們眼望上蒼》是赫斯頓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沒有像當時的主流黑人文學那樣表現(xiàn)強烈的種族沖突和對種族歧視和壓迫的抗議,因此一發(fā)表就遭到黑人作家的批評,受到冷落,被埋入歲月的塵埃之中,直到女權運動高漲的20世紀70年代,才從塵封的歷史中被發(fā)掘。 據(jù)四川大學程錫麟教授《赫斯頓研究》中表明,自70年代以來,在西方興起了“赫斯頓熱”,除了大量的論文之外,關于赫斯頓研究的專著多達70多部,進入21世紀,幾乎每年都有關于赫斯頓研究的新論著出版。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對赫斯頓的研究的輻射面比較廣,僅對《他們眼望上蒼》這部小說的研究,就有很多作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它。如謝麗爾·沃爾(Cheryl Wall)編,《赫斯頓的<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專題資料匯編》(Hurston’s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a Casebook,2000)指出:“作為一個人類學家,通過多年緊張且危險的研究,她重新開發(fā)了黑人文化傳統(tǒng)。作為一個小說家,通過對環(huán)境的選擇,對人物的描寫和對語言的執(zhí)著提煉,她匯集了這種遺產(chǎn),她的聲音成為美國黑人文學中第一個真正黑人女性的聲音。”馬丁·雅普托克(Martin Japtok),《從后殖民視角看女作家》(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on Women’s Writer,2003)贊揚了這部小說展示了在美國文學中民俗文化的恢復作用和儲存的價值,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和藝術資源。如戴安娜·邁爾斯(Diana Miles),《佐拉·尼爾·赫斯頓作品中的婦女、暴力及證詞》(Women,violence&testimony in the works of Zora Neale Hurston,2003);莎倫·L·瓊斯(Sharon L.Jones),《重讀哈萊姆文藝復興:杰西·福賽特、佐拉·尼爾·赫斯頓和多蘿西·韋斯特小說中的種族、階級和屬性》(Rereading the Harlem Renaissance:Race,Class,and Gender in the Fiction of Jessie Fauset,Zora Neale Hurston,and Dorothy Wesr,2002)把此書視為一種代表,它代表了被經(jīng)典排除的問題,女性爭取發(fā)言權、非裔美國人尋求文學傳統(tǒng)和文化批評的有效性問題。此外,還有許多評論家對這部小說中所顯示的鮮明的美國黑人美學的嚴肅討論,認為它剝奪了主流話語的力量,從而突出了黑人文化建構的過程。還有評論家將此作品視為融合了現(xiàn)實主義、傳奇文學、神話、宗教、心理學和懷舊情緒的一部現(xiàn)代小說。 與國外相比,國內(nèi)的赫斯頓研究起步較晚,單獨研究赫斯頓的專著僅有由汪義群主編、程錫麟(2005)撰寫的《赫斯頓研究》,是目前國內(nèi)關于赫斯頓研究最為詳細全面的專著。21世紀以來,我國國內(nèi)有關赫斯頓的研究開始出現(xiàn)升溫趨勢,國內(nèi)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質量較高,視角較新的文章,總的來說,國內(nèi)對赫斯頓的研究主要是在這么幾個方面:一、從女性主義角度,如趙紀萍(2007)《一部黑人女性主義小說的經(jīng)典——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中黑人女性對自我身份和自我聲音的追尋,強調性別之間,種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二、成長小說特點。如胡笑瑛(2009)《<他們眼望上蒼>的成長小說特點》中女主人公珍妮的婚姻歷程為主線,結合歐洲的成長小說論,突出了珍妮的自我追尋和精神成長的意義,拓寬了赫斯頓的研究視野。三、從赫斯頓的種族觀和文化觀角度,如韓曉燕(2009)《<他們眼望上蒼>中的種族意識》從細節(jié)入手,揭示了赫斯頓隱藏在詩情畫意中的種族主題,同時也指出了赫斯頓的文化相對主義觀點。四、敘事技巧。如宋韋(2013)《從敘述學角度解讀<他們眼望上蒼>》分析赫斯頓特殊敘事技巧和深層文化原因。五、與赫斯頓本人生活經(jīng)歷的聯(lián)系。如赫斯頓的自傳《道路上的塵埃》。六、后殖民女性主義理論。如王紅葉(2011)《<他們眼望上蒼>的后殖民女性主義解讀》;《黑人、女人、人——<他們眼望上蒼>的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身份”解讀》。 作為近年來由后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結合產(chǎn)生的新興后殖民女性主義理論,以該角度對本作品的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深入。很多此類論文都以女性主義視角探討被殖民化壓迫下的女主人公的身份問題,將珍妮看作擁有自我的黑人婦女新形象,其實珍妮的這一形象是在她的三次婚姻中逐漸確立的。本文則試以后殖民女性主義理論為切入點,結合對珍妮三次婚姻生活的剖析,分階段性的層層深入,探討處在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雙重重壓下的黑人婦女生活的慘痛現(xiàn)實,這也是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小說中掩藏的種族壓迫和性別壓迫問題。 課題研究目的: 本文從后殖民女性主義角度,聚焦于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次婚姻,綜合運用黑人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對黑人女性自我喪失的原因,表現(xiàn)及自我的重建進行研究。賦予這部作品的女性主義主題和其中“黑人性”體現(xiàn)的反殖民特征更加真實、廣泛的社會意義。為構建一種和諧的種族文化和性別文化,關注全人類的文化精神提供了跨時代的借鑒意義。 課題研究要點:
1. Introduction 1.1 Zora Neale Hurston 1.2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2. Post-colonial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2.1 Definition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 2.2 Feminist Theme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2.3 Feminism Reflected in Janie’s Three Marriages 2.3.1 Janie’s Self-realization for the First Marriage 2.3.2 Janie’s Revolt for the Second Marriage 2.3.3 Janie’s Final Metamorphoses for the Third Marriage 2.4 Post-colonialist Theme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2.5 Post-colonialism Reflected in Three Phases 3.Conclusion
主要參考文獻:
[1] Alice Walker: In Search of 0ur Mothers’ Gardens. San Diego:Harcourt Brace&Company,1983. [2] Bloom, Harold: Zora Neale Hurston.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3] Bressler, Charles: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1984. [4] Diana Miles:Women,violence & testimony in the works of Zora Neale Hurston. New York: Peter Lang, 2003. [5] Frantz, Fanon: Black Skin, White Masks. Trans. Charles Marlmann. London: Pluto P, 2008. [6] Zora Neale Hursto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7] Zora Neale Hurston: Dust Tracks on a road.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96. [8] 程錫麟. 赫斯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9] 韓曉燕.《他們眼望上蒼》中的種族意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 [10] 胡笑瑛.《他們眼望上蒼》的成長小說特點[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 [11] 趙紀萍.一部黑人女性主義小說的經(jīng)典——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