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反映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宗教文化對于作者和作品的影響尤為突出,《紅樓夢》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小說在創作主旨與表現形式上都呈現出了一種結合了佛教與道教的宗教特色。除了《紅樓夢》中的宗教活動以及筆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宗教意識,文本中還出現了一些具有濃重宗教意味的植物,例如菩提樹、貝葉棕等。佛經記載,佛主釋伽牟尼一生的幾個關鍵時刻都與植物連在一起,從中便可以看出佛教與植物的不解之緣。 3.2.1 婆娑 (4)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紅樓夢》第五回) 關于“婆娑”一詞,現在的《紅樓夢》注家有不同的講法。毛德彪、朱俊亭等編寫的《紅樓夢注解》注:“婆娑”系“娑羅”之誤。相傳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死于兩棵娑羅樹之間,因此佛教徒把娑羅樹叫做寶樹。[ 毛德彪、朱俊亭《紅樓夢注解》,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一版第84頁。] 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娑羅》記載了娑羅樹名字的由來[ 賈思勰《齊民要術·娑羅》:“ 盛弘之《荊州記》曰:‘巴陵縣 南有寺,僧房牀下,忽生一木,隨生旬日,勢凌軒棟。道人移房避之,木長便遲,但極晚秀。有外國沙門見之,名為娑羅也。’”],宋 洪邁《容齋四筆·娑羅樹》:世俗多指言月中桂為娑羅樹,不知所起。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里提到有人疑‘婆娑’二字為作者一時誤寫,其實不誤。[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82頁。]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是經過“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多次修改的,到了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和“已卯”、“庚辰四評閱過”時,作者尚在人世,如果是誤寫,他就會發現而加以改正。[ 執杓氏《曹雪芹焉能不識娑羅樹—《紅海一杓》之一》第4頁。] 因此,作者誤寫的可能是很小的,婆娑即是娑羅的說法也有待考證。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認為婆娑樹是菩提樹。“婆娑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摩伽陀那國所獻也。”但是,根據兩樹葉子形狀的不同就可以排除婆娑即為菩提的說法。娑羅樹,葉為長卵形而尖,表面光滑,花淡黃色,萼及花瓣外有灰色剛毛。菩提樹,葉革質,三角狀卵形,表面深綠色,光亮,背面綠色,先端驟尖,頂部延伸為尾狀,基部寬截形至淺心形。也有人認為“婆娑”是動詞而非名詞,結合原句“西方寶樹喚婆娑”中的“喚”字則可以理解“婆娑”為寶樹發出的聲音好像也不無道理。不過,筆者認為“婆娑”系“娑羅”之誤的可能性最大。根據《漢語大詞典》“婆娑”條所示,婆娑并沒有植物名稱的解釋,而且佛教三寶樹中并無婆娑。根據原文所示的“寶樹”二字即可推斷婆娑為娑羅樹。 3.2.2 菩提樹 (5)上座神秀說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菩提樹,常綠喬木。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原產于印度,相傳釋迦牟尼在此樹下頓悟佛道,故印度稱為圣樹。在《紅樓夢》里并沒有直接寫到菩提樹這種植物,而是薛寶釵借六祖慧能的一首偈所言。“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因此菩提樹亦稱為“覺樹”、“道樹”,它常常出現在宗教故事里,是佛教四大圣樹之一。 3.2.3 貝葉棕 (6)因聽見“長安”都中有觀音遺跡并貝葉遺文,去歲隨了師傅上來。(《紅樓夢》第十七回) 不僅菩提、娑羅等被稱為佛樹,貝葉棕也是佛樹之一。貝葉棕是一種常綠喬木,原產于里斯蘭卡和印度。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貝葉經”就是用貝葉棕的葉片制作而成的。古代印度的佛教徒將佛經刻寫在貝葉棕的葉片上,創造了千古流傳的貝葉經,隨著佛教的傳入,貝葉經也傳入了我國。貝葉經早在唐代便已傳入我國,相關的記載有柳宗元的《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其中有一句“聞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還有白居易《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唐玄奘《謝敕賚經序啟》:遂使給園精舍,并入提封;貝葉靈文,咸歸冊府。這些典籍中提到的貝葉書指的就是用貝葉棕葉寫成的經文。而今,在昆明的“云南名族博物館”中還可以見到貝葉經展品。 在我國,貝葉棕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標志性植物,廣泛栽培于云南西雙版納、孟連、金平、耿馬傣族村寨的緬甸寺旁。貝葉棕隨著南傳佛教的傳播而引入我國,在我國安家落戶已有700多年的漫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