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免費論文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淺析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更新時間:2018-08-09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內容摘要】本文緊緊圍繞小學數學教學和實際生活二者的關系、作用展開思考和論述。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實際生活的具體分析,對小學數學學習過程進行科學探討和研究思考,更好的認識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應用    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即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數學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

      一、生活化與數學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我們知道,在數學成為一門學問以前,它一直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中。可以說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基礎 , 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化的數學只有上升到邏輯化的數學才能廣泛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而數學教學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礎,又要有數學化作保障,實現生活化和數學化的統一。生活化是當前數學教學確立的一種新的課程生態觀。新課標強調:“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因此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能初步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要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強調指出的:“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數學知識技能的生活化

          數學知識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在教學中努力做到: 

      1. 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創設情境的種類很多,每種類型的情境沒有明顯的界限,每一個情境都不是孤立存在或固定在某個環節,應是相互交融,貫穿課堂始終。屬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范疇,搭建文本與學生對話的平臺,是形式與內容的載體與媒介。

      2. 構建開放的教學情境,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上升為一種理念,更要落實于“行動”中。決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既要“種別人的田”也不能“荒自己的園”。抓住情境創設的實質和功能:為學生服務,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整個課堂教學,應該充滿輕松、民主、自然、和諧的教學氛圍。  如在三年級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游戲: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創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生活化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盡量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

      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要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從而又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在實際生活中培養數學抽象能力

      小學數學知識大多是從事際事物中抽象出來,并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而小學生的思維特 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 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這就告訴我們:小學生需要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認識數學知識和滲透數學思想。

          (一)在抽象中認識數學知識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 

          例如學習百分數時學生到生活中收集了許多有關百分數的數據,上課時進行展示:五泉啤酒的酒精度大于3.6﹪,飲料可容性固體物含量大于5﹪,利息到期后要交納20﹪的利息稅;有衣服標簽“原料成分“羊毛80﹪,化纖20﹪”等,學生積極收集,興趣很高。這節課所學的有關百分數的知識是他們從生活中得到的,如果實際生活中有關的情景出現時,學生就會自覺地應用百分數知識來解決。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不少的教師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幾個不同的角,問學生這些叫什么?學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讓學生背誦。接著安排一些判斷題讓學生練習。這種教學看似較為簡潔,幾分鐘后學生就能誦出角的概念,但這個概念的產生卻脫離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記住的僅僅是一段數學術語,而無具體形象事物的支撐,如果長此以往,學生頭腦中堆砌的只能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教師先詢問:“你們見過角嗎?”然后讓學生動手摸摸書本、三角尺等各種物體中的角,接著問“角是否與顏色有關?”;“是否與材料有關?”“那么,什么叫角呢?請小朋友根據你手上的實物形狀,畫一個角”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摸摸書本、三角尺等實物角的頂點、邊長,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平時生活中所看見的各種各樣的角,從而進一步理解角的概念。 

          (二)在抽象中滲透數學思想 

          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 因此在抽象中僅僅認識數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抽象中滲透數學思想,從而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其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如低年級學生學習“比多比少”的應用題,按以往的教學,先出示題目,讓學生分析條件之間的關系,然后列式計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的是解題方法,知道這一類型用減法,那一類型用加法,根本無數學的對應思想而言。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先出示一組實物圖片,如5條褲子和8件衣服等,讓學生討論這些服裝可以配成幾套,并把每一套用筆構廓出來,告訴學生這每套之間是對應的;接著可以出示類似的物品讓學生直接說說有幾套是對應的。在學生對大量的具體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這些實物直接抽象成線段圖,再讓學生討論哪一部分的線段之間是對應的;最后可以出示一組線段圖,讓學生根據線段圖來舉例說明現實生活的具體事物的對應關系。因為每一線段圖都可以表示無數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對應,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對應思想已不知不覺地滲透在他們的頭腦之中。再如數學的化歸思想,它是把有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求得解決。在高年級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的體積之后,教師可以出示一塊不規則的橡皮泥,讓學生討論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在學生的討論中,一定會出現“把橡皮泥變成長方體”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這時教師同時將學生的想法演示出來,讓學生觀察橡皮泥是怎樣變形的;接著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讓學生討論怎樣計算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要把橡皮泥與水轉化成長方體?”讓學生在討論中抽象出這些物體的轉化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將未知歸結為已知的條件中去。 

          四、在數學應用中提高生活實踐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數學生活化強調數學與實際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得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同時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

          (一)在應用中認識生活實際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數學中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系。

      我讓學生調查自己班級同學們學習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然后將調查情況列成統計表,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學中不僅提高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哪種學習用品消費量大,認識到同學們學習用品的消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約使用學習用品。我還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的數學知識、提出數學問題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來,比如有個學生寫了這樣一個日記:“媽媽買了一藍水果,我剛想拿一個吃,突然想起老師的話: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于是,我數了數,共有蘋果12個,橘子20個。我想:蘋果個數占橘子的60﹪,占總數的37.5﹪,橘子個數占蘋果的66.7﹪,占總數的62.5﹪”……數學日記是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實際生活,更細致的觀察生活,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軸對稱圖形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呈對稱圖形的。學生在觀察中顯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說:“房子”、有的說“汽車”、有的說“蜻蜓”……。學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見的,但又沒有意識到是對稱圖形的物體一一找了出來。更為有意義的是,當第二天上課時,學生看見數學教師后竟蜂擁而上,圍著教師要說說家中看見的對稱圖形。學生的這種自覺的參與,大大豐富了他們對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在應用中參與實際生活 

      “參與實際生活”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www.628tf.com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

          如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圖表后,教師安排一個課后作業,讓三四個學生組成一組,利用課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時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張統計表。第二天,一張張學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統計表呈現在教師眼前。更為可貴的是,有一組學生別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車、助動車遵守交通法規與違規的信息。如,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四年級的“求平均數的問題”這一內容時,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一個預習題:請同學們回家后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們的平均價是多少? 高年級學生學習了應用題后,我在周末安排了這樣一道作業:“如果你是一個旅行家,有400元要到三個旅游點去旅游,怎么樣安排可以既經濟又實惠。”當星期一在課堂上討論這題時,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利用雙體日,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去旅行社詢問旅游價格;有的打電話詢問火車與輪船的價格;有的詢問住宿的價格……。這些學生平時從不關心的問題,卻成了他們交談的熱點。當具體討論線路時,又常常為線路的合理與價格的優惠而爭得面紅耳赤。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應用題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同時他們又從中了解了社會。向這樣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以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