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新聞節目逐漸完成由“播”到“說”的這一過程,電視新聞節目開始走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經濟的發展、資訊的增加、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欣賞水平的提高,致使刻板、嚴肅、說教的正統電視新聞節目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觀眾。所以毋庸置疑的,以發揚新聞娛樂化這一精神下造就出的產物,比如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央視的《今晚》、江蘇廣電總臺城市頻道《零距離》、東方衛視的《東方夜譚》等極具特色的新聞評論節目就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追捧。不止如此,我以為,對于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3.1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可 我國正處于一個從落后、封閉的農業社會向開放的、多元的現代社會的轉型階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人們抱怨人情冷暖、感情淡薄,社會生活壓力巨大,競爭無所適從的時候,緊張、失落以及壓抑使得人們從來沒有這般強烈的需求過某種娛樂,需求某種可以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通道,而與其他娛樂活動相比,或煽情或刺激或搞笑的電視節目形式,新聞報道手段無疑是最惠而不費的一種自我娛樂方式。在受眾越來越習慣通過媒介提供的娛樂新聞和其他幽默愉悅的休閑節目去“逃避”生活中的壓力和負擔的同時,這種娛樂化現象也逐漸受到社會和政府的認可,全社會沉浸于一種無名的娛樂風中,人人皆醉,所以不難判斷,在這樣的時風之下,新聞娛樂化是那么的順利成章,而娛樂新聞便也有了它廣闊的市場,這即是新聞娛樂化現象的社會成因。 3.2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要參與競爭,優勝劣汰,自負盈虧,就必然需要通過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獲取最大化的利潤。近些年,由于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電視、報刊、雜志這些傳統方式與互聯網等此類現代方式又面臨著激烈的媒體競爭,越來越擁擠狹小的市場空間必然醞釀了媒體間全方位的殊死搏斗。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電視、電臺、報紙、期刊、互聯網等傳統方式與現代方式并存的媒體激劇增加。據統計,至2002年底,我國報紙2137種,總印數367.83億份,廣播電臺306個,電視臺360個,廣播電視臺1300家,廣播節目1933套,電視節目2058套,媒體的市場競爭空前的激烈。繼廣告大戰、電視劇大戰之后,新聞成為各家電視臺爭取高收視率的又一戰場。由于中央級電視媒體擁有眾多的高素質新聞人才、先進的技術裝備、分布廣泛的新聞網絡,所以國內外的重大新聞,幾乎都成為樂它們的囊中之物,因此,在“硬新聞”的報道爭奪中顯現出了絕對的優勢。而與中央級電視臺相比,省級衛星電視臺和城市電視臺等沒有實力參與重大新聞的競爭,但又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想要竭力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新聞道路,以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即走“新聞娛樂化”道路。以前編輯部爭論的焦點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現在關心的是“受眾最想聽什么?最想看什么?”如何搶占市場就是如何爭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潤的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以轉而報道社會新聞等內容為主,追求報道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采用不同以往的新穎方式報道新聞,在不經意間又為新聞娛樂化發展的進程添了磚加了瓦。而如何迎合受眾,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搶奪市場份額,即成為新聞走泛娛樂化道路的市場成因。 3.3利潤最大化的追求 我國的新聞事業具有雙重屬性,“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即新聞事業在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恪守黨性原則的基礎上,采取的是企業管理的辦法,在經濟上自主經營,依法納稅,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而新聞媒介作為獨立的法人,可以借助其媒介的優勢贏利,甚至獲得更為巨額的利潤。當文化生產與經濟利益相統一的時候,所謂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報道就順理成章的被這個市場所改寫,而重塑出的是經過媒體精心策劃的、有機會暢銷于受眾的新聞商品,受眾關心什么,新聞即是什么,這便是目前流行于媒介中“潛規則”。對于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更是使得炒作、作秀、擺拍等一系列低劣的手段成為媒體的殺傷性武器,通過娛樂化元素對各類新聞素材進行加工處理來獲取更高的收視率,更大的發行量。這種效益為王的利潤追求,即是新聞娛樂化現象的經濟成因。 3.4受眾的心理需求 從受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媒體把重大嚴肅的硬新聞變成富有個人色彩、戲劇性和故事性的軟新聞,能引發作為個體受眾的共鳴,進一步的拉近了受眾心理的距離。將新聞聚焦于某一個人物身上,用對個人體驗的微觀照來代替對社會歷史背景的宏觀考察。在一些重大社會政治事件的報導中,更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如在伊拉克戰爭中,一些人對這場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嚴重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戰爭漠不關心,而對女兵林奇、田納西州的“父子”兵等伊戰報道塑造出的媒體“明星”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更是顯示出娛樂化浪潮下個人化的魅力。數量可觀的受眾注意力也因此而被牢牢地維系在媒體周圍。受眾的需要因為政治背景、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會有這樣那樣的差別,但由于共同的社會需求,受眾的心理在某些方面也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獵奇心理等。歸根結底,這都是人的本能興趣。而在新聞娛樂化中,媒體在內容的選擇和新聞的表現上恰好滿足了人們這種原始的心理需求。 2002年1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因吃餅干被噎暈倒,國內許多媒體就這一事件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事后幾張布什跌倒臉部受傷的圖片也登載了出來。受眾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消息,一定在覺得好玩的同時還滿足了其泄憤的情緒,中國的受眾有誰不愿意看這位堂堂的超級大國的總統呢? 2004年12月24日,楊振寧和翁帆雙雙走進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領取了結婚證,一時間國內各大媒體都爭相報道,甚至在頭版頭條予以曝光。在中國社會,年齡相差懸殊的老少配思想還未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當代,特別是剛剛得到國際殊榮的國際大腕的舉動,對于挑戰傳統思想和引發社會的反思,無疑最具有代表性。受眾在茶余飯后討論討論傳統與現代、倫理與道德、思想與觀念的同時,也得到了感情的宣泄。 幾年前,連、宋分別代表臺灣的國民黨和親民黨來大陸進行兩岸對話,這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突破和國際事務的重大發展。對于此類重大新聞,中國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迅速做出反應,就兩岸關系,上到前年下到近幾個月的關系變化如出一轍地進行了報道。而中央電視臺《社會紀錄》卻從大陸將于近日贈送兩只大熊貓給臺灣入手,用熊貓2000年前為戰爭中的獸類,經過國人長期的馴化而演變成為如今溫順可愛的動物來形象的暗示大陸終會以真情來換取與臺灣的兩岸關系發展,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表達出枯燥的政治立場,既讓人得到了消遣,同時也參與了政治思考,可謂一舉雙得。 對于廣大受眾而言,媒介的使用權及參與權是一種稀缺的資源,能夠親身體驗到媒體的運作,不僅僅是生理距離上的接近,同時也是心理空間上的接近。讓受眾親身參與媒體的各項活動,與媒體融為一體,這是時下流行的游戲節目、益智節目、真人秀節目等的慣用手法。親身體驗的參與性、節目難度的挑戰性、游戲結果的不確定性對受眾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從需要使用媒體到參與它的運作過程中,受眾向歷來蒙著神秘面紗的媒體跨越了一大步,零距離的接觸讓受眾感受到極大滿足。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受眾還沒有或很少利用媒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并沒有真正地實現受眾的媒介使用權,但這些已經足以讓受眾聚集在媒體周圍,對這些主動向他們招手的媒體趨之若鶩,新聞娛樂化也因而愈演愈烈。這就是娛樂化新聞的受眾基礎。 3.5新聞媒體自身職業道德的缺失 如今,新聞媒體為了在經濟上實現自給自足,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惜捕風捉影,甚至達到無所不可娛的地步。當然一味的這樣娛樂新聞,嘩眾取寵,也由于一些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意識缺失,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缺失,淡化了新聞所承擔的社會批判功能和輿論導向任務。在這樣畸形的采編氛圍里,許多有才華有責任感的記者反而會變得無所適從而被視為不合時宜的“另類”。記者以“設套”和“故意為之”激怒采訪對象,對方越生氣,媒體就越開心,花邊新聞也就越吸引人眼球。記者的天職就是采集新聞,與采訪對象交朋友,以自己的真誠和坦蕩與知情人交流。記者是公正的化身,崇尚客觀、伸張正義,抑惡揚善,靠手中的筆和鏡頭去發現事物并采制新聞。但是近年來,不少記者主持人卻屢屢成了同行采訪和炒作的對象,成為輿論的焦點。出現了角色上的錯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一些人把握不住自己不無關系。記者的采訪活動不能被喜歡過度娛樂化的少數人需求所左右,這樣就是對受眾需求全面性、客觀性的不尊重,過分滿足了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就會損害廣大觀眾的利益。曾經有一位名主持人面對鏡頭這樣說:“有許多觀眾反映想看看我全身的畫面,請攝像師把鏡頭拉開。”如此自戀的畫面在電視上照播不誤,這不能不說是泛娛樂化結下的怪果。有些電視臺的新聞主播頻頻參與娛樂性晚會的主持,或者臺里也直接安排以娛樂的方式與觀眾“零距離接觸。”這樣的策劃創意其實是把“雙刃劍”,可以提高主持人知名度,但也會削弱新聞主播的公信力。 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條新聞的價值,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屬于娛樂界所熱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體順理成章地照搬到對各類新聞素材的處理上,通過對娛樂化元素的加入,來制造出一些八卦新聞、花邊新聞,以滿足一部分受眾的獵奇欲、窺視欲。而一些媒體所制定的獎懲措施也對采編人員造成誤導,使一些采編人員為利益驅使,不惜捕風捉影,甚至達到無所不可娛的地步。相對于央視新聞娛樂化的嚴謹,各省臺和地方臺的娛樂化就顯得嘩眾取寵,有些欄目從制片人、策劃人到現場記者,無不過多追求新聞中吸引眼球的部分,而忽視新聞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以兩年前南京市兒童醫院“徐寶寶事件”為例,江蘇衛視、江蘇城市頻道、江蘇教育電視臺、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教科頻道、十八頻道、生活頻道等數十個欄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報道,形式多種多樣,而一些個別欄目為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過多的追求“邊角料”,諸如值班醫生幾點玩的游戲,有沒有偷菜,是不是領導親屬,在醫院人際關系如何等等,雖然這些“佐料”可以達到滿足觀眾部分心理的作用,但同時也丟失了新聞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缺少挖掘深度新聞信息,培養高尚審美情趣的能力。以至于將自己從新聞工作的“守門人”變成了娛樂利益的“追隨者”。這種角色的錯位就造成了新聞娛樂化現象的自身成因。 3.6西方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影響 隨著西方政治經濟的世界性發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也逐漸開始在全世界表現出不可比擬的影響力,這就是所謂“世界西方化”。西方大眾文化的傳播為我國新聞娛樂化的存在以及盛行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機會土壤。為吸引眼球,赫赫有名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004年4月21日在其“48小時”新聞節目中播出名為《戴安娜的秘密》的特輯,公布戴安娜王妃彌留之際的照片,引起公眾和英國王室的強烈不滿 。正如美國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由于美國目前涉足傳媒業的大多是商人,他們很少在乎新聞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受西方的影響,在國內,新聞娛樂化的風暴也愈演愈烈。當然,這不是否認娛樂化新聞的價值所在,也有相當好的娛樂化電視新聞節目得到了受眾的歡迎,例如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鳳凰早班車》。國內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都曾創下了新聞節目的收視高峰,并以其新穎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受眾的歡迎。但同樣的,也有一些媒體走偏了道,把娛樂化新聞與娛樂新聞混成了一個概念。例如上海東方衛視開播不久便被喊停的節目《東方夜譚》,總是把硬新聞進行夸張的軟包裝、軟新聞放大化的手段,目的僅僅是把原來嚴肅的新聞軟化,使受眾得到娛樂的效果,可是,這檔節目趕上了娛樂化的浪潮,卻沒有重視新聞基本的性質和意義。在該節目中,經常會把一些國際的政治新聞也搬上臺面進行調侃和娛樂。節目并非側重于分析和報道事態的發展,闡述事件的影響。而是從可看性、娛樂性出發,從題目就可窺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質手機傳情蕩氣回腸》,甚至主持人在節目中表演拉褲子拉鏈的動作,這種過于低俗的行為,出現在節目中,短期內是可以吸引受眾的眼球,但長期必定會帶來不良影響。完全顛覆了新聞的時效性、嚴肅性、真實性。 在國外,最為極端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出現的裸體女主播,這些“創新”成了輿論公眾的焦點,最終在一片批評聲中草草收場。我國新聞娛樂化在融合西方媒體的報道內容、報道方式的同時,西方文化中所蘊涵的意義層面的東西也無形中滲透和內化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真正含義,使得目前極其熱門受追捧的新聞娛樂化對民族文化的生存產生了威脅。也就是說,西方媒體所崇尚的“信息和娛樂領域已經融為一體”的理念將新聞與娛樂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這即是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外界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