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聲語言在網絡新聞直播節目中的應用現狀 因為網絡新聞直播是新興新聞傳播形式,學界還沒有相對應的文獻材料對其進行指導,所以現在業界的內容水平良莠不齊。 有些網絡新聞直播欄目的前方記者甚至普通話水平都不合格,業界更是沒有一條對網絡新聞直播有聲語言的統一標準。也就放任網絡新聞直播的有聲語言表達不規范泛濫。 1.有聲語言形式上的問題 有聲語言形式上的問題,指的是前方記者在清楚了解新聞事件本身,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而產生的語音、語法、詞匯上的問題。在網絡新聞直播剛剛出現的當下,這類問題非常普遍,筆者在這里將現在長出現的問題匯總起來,期望能對網絡新聞直播有聲語言規范化有一些幫助。 (1)用詞不當 網絡新聞直播有聲語言中的用詞不當,通常是指前方記者在表達的過程中,因為對詞的基本含義理解的不夠準確,或是對一些帶有的感情色彩和情緒色彩詞語的把控不夠,再或者是沒有掌握用詞的分寸,使自己在用詞的過程中無法準確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含義。 (2)詞匯量不足 在網絡新聞直播中,“非常”、“然后”這些的詞語是前方記者表達中最常用的詞。網絡新聞直播時,前方記者往往會用“非常”來形容程度。 因為網絡新聞直播需要前方記者一直處于播報狀態,精神非常緊張,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多數記者根本來不及考慮合適的詞語來形容具體的狀態,大都會偷懶使用“非常”這種模糊性非常強的詞語,這樣雖然沒能形容出具體的狀態,但規避了風險,沒有錯誤。例如,《極光》在報道《鄭州司機為急救車讓路》時,前方記者坐在急救車的副駕駛座上說:“我們看到非常多的車輛在為急救車讓行。”其實只要仔細數一下,就可以表達的更明確,如“我們看到大約十四五輛車在為急救車讓行。” (3)表述能力的問題 在網絡新聞直播中,前方記者在清楚新聞事件本身的情況下,在能夠基本闡述新聞事件本身的基礎上,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專業,所以會出現表達的不清楚、口齒不清、語句重復、等現象現象。這種情況會導致,在前方記者說了半天,受眾也只能了解事件大概情況,無法獲取更多準確的信息增量。 (4)普通話語音不合格
普通話語音不合格的情況很多,比如多音字的問題、聲調的問題、生僻字字音的問題等。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和練習。 而現在網絡新聞直播的前方記者,大多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所以普通話語音的問題是很常見的。雖然有些記者平時的普通話問題不大,但在網絡新聞直播的情況下,面對鏡頭的注視,很多記者還是會因為緊張或興奮導致普通話語音不標準。 不過普通話語音不標準屬于網絡新聞直播有聲語言的問題中較為輕微的一項,只要前方記者的普通話不是那種聽不明白的,還是不會對信息的傳遞造成太多影響。 2.有聲語言內容上出現的問題 有聲語言內容上的問題,主要是指在網絡新聞直播中,前方記者因為對新聞事件本身理解不夠,使直播的新聞不夠準確、沒有信息增量的問題。內容上出現的問題比形式上出現的問題更加影響更大。 (1)信息失實 信息失實是指在網絡新聞直播中,前方記者所得到的信息與事實不一致,或者前方記者在新聞事實還沒用成定論的前提下,輕率的下結論。這種情況常見于突發性新聞事件直播,在新聞事件本身還未明確,后方團隊傳給前方記者的信息有誤,前方記者在播出后發現和了解的情況不一致。 《極光》欄目在直播《直擊中國華爾街上的大金牛》的過程中就曾發生過類似烏龍,前方記者到了之前所說的大金牛所在地卻沒找到金牛雕像。 (2)直播內容缺少人文關懷 在網絡新聞直播中,有些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熱點,缺少人文關懷。在網絡新聞直播時,新聞的時效性很重要,但不能不注意的是采訪時的問題和拍攝的畫面是否會引起受訪對象和受眾的不適。成功的挖掘新聞,增添信息量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采訪會不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3)嚴重口誤 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網絡新聞直播也不例外,傳媒人除了要有較高的新聞素養以外,還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網絡新聞直播的有聲語言中,在涉及政治方面的問題是不能出現失誤的。 雖然這種失誤并非是記者的本意,僅僅是因為口誤。但是因為網絡新聞直播的受眾很多,而且直播期間無法剪輯。一個簡單的口誤就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在直播途中,在涉及政治屬性的問題時,前方記者的每一個字都要考量清楚,要沉著冷靜,不能慌亂。 (二)體態語言在網絡新聞直播節目中的應用現狀
因為網絡新聞直播語言是剛剛出現的傳播形式,并沒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體系,所以現在的網絡新聞直播工作者都是以電視新聞語言和電視新聞直播語言為基礎,加以自己的理解進行新形式的探索。 在當下,大部分網絡新聞直播工作者的體態語言還是沿用常規的出鏡報道體態語言,只是在形式上有一兩點變化。 1.運用手勢,使新聞信息更直觀 為了直播的傳播效果,使受眾更直觀的理解新聞信息。雖然網絡新聞直播通常是第一視角,但有時為了補充拍攝畫面和有聲語言的信息,前方記者出現在鏡頭前,用肢體語言向受眾進一步傳達信息,這一過程中,手勢有著其他體態語無法比及的作用。 2016 年年底,新京報《我們視頻》在采訪《90 后小夫妻千里騎行回家路》時,前方記者在提問一位摩托大軍的回家人時,他問:“按照正常的路況下,咱們到達下一個目的地會騎行多少個小時呢?”剛開始提問時,這位記者的手臂是靜止不動的,說到“下一個目的地”時,他用手指了指他們所處的道路前方,強調了一下“下一個目的地”這種新聞線索。受訪者回答:“……差不多得 5 個小時吧。”然后,記者對著鏡頭說:“在這樣的環境,還要再騎五個小時。”并對鏡頭伸出手掌,比劃了一個“五”的手勢。在這種語境下,這個手勢無疑會使受眾對新聞事實加深了感官印象,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摩托大軍返鄉的艱辛。 2.利用肢體為參照物,將新聞數據直觀化 在進行網絡新聞直播時,前方記者經常會出現難以通過有聲語言描述清楚新聞現場的情況,比如新聞中所提到的物品的形狀、大小、位置等。如果只是提供一個數字,那么太過抽象的形容會使受眾難以形成準確的認識,這個時候,成熟的記者都會利用身體的某些部位與現場物品進行對比,使受眾能夠更直觀的理解。 新京報的《我們視頻》就大量使用這種技巧,因為前方記者的老練,使記者傳達給受眾的信息更加清晰、準確、形象、生動。比如在《我們視頻》在直播《開顱喚醒手術》時,記者在為受眾介紹手術器材的長度時,不挽起袖子,用手臂的長度來形容工具的長短。 3.俯身、蹲坐,拉近與受眾的關系 網絡新聞直播的記者,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責就是,將沒有人文情懷的拍攝畫面轉變成人情味的新聞信息,使沒有情感的鏡頭(機器)和受眾(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前方記者(人)與受眾(人)的交流。 網絡新聞直播,相較其他新聞直播手段,更能體現和受眾零距離的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更“接地氣”。這也要求網絡新聞直播的前方記者,要更加能夠貼
近受訪者和受眾的生活,而貼近的手段,一些小的肢體語言是很有效的手段。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些細微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新京報《我們視 頻》中經常可以看到,前方記者蹲著和孩子們交流。在《我們視頻》直播《90后小夫妻千里騎行回家路》時,記者在采訪坐在石頭上休息等候吃飯的農民工大哥時,非常自然的蹲在這位大哥旁邊,這一蹲下的動作顯然讓農民工大哥減少了壓力,更容易接受采訪,而且使鏡頭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消除了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更是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4.表情是打動受眾的重要技巧 網絡新聞直播記者面對鏡頭向受眾報道新聞事件,相較與其他傳播手段“尺度”是更為寬泛的,在不涉及災難等因素的新聞事件時,網絡新聞直播記者是要求與受眾“打成一片”的,這其中,輕松自然的表情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有些網絡新聞直播記者還是沿襲這以往的傳統,在鏡頭前端的很正,表情很 “假”,這就無形之間拉遠了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令傳播效果打了折扣。 還有的記者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在面對鏡頭時表情明顯僵化,這就是個人能力不足的表現。 更有甚者,不顧及現場因素,在怎樣的新聞現場都是一幅雷打不動、一成不變的表情,這些都是必須糾正的。 (三)完善網絡新聞直播語言技藝的策略 現階段網絡新聞直播語言常出現的種種問題已經在前文中提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借鑒播音主持藝術學科的經驗還是很有必要的。 雖然在新形式下一些細節的要求要求不甚相同,但語言的標準整體上還是大都一致的。 1.普通話語音標準 首先來講,作為一名前方新聞記者,他的普通話最起碼要達到一級乙等的水平。因為記者需要運用簡單易懂的普通話,將自己的所見所感直接表達出來,同時也能確保受眾能夠對其有一個更好的接受。 前方記者的語音會被千千萬萬受眾所接收,若他的語調過于特殊,語言內容又晦澀難懂 ,那么受眾將很難理解他所表達新聞信息。再加上網絡新聞直播的受眾面廣大,人們的文化水平也大不相同。所以為了保證傳播效果,就要對前方記者的語言使用進行嚴格的規范要求。 2.語言形式應更加口語化 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網絡新聞直播語言必須貼近口語。因為在強調與受眾互動的語境中,書面語會使受眾產生強烈的距離感,口語的自然化當仁不讓的使它成為網絡新聞直播的標準用語。
網絡新聞直播要求詞匯、語句通俗易懂,句式靈活簡短,更要有聊天的色彩。要切記,直播不是學術討論,千萬不能把一些專業術語帶到節目來。如果無法避免,也要對受眾揭示清楚這些術語的含義。美國新聞研究者馬克·霍爾認為,“當你寫新聞報道時,要記住你是在為一個處于半收聽狀態中的、具有九歲孩子那樣程度的聽眾而寫的。你的報道必須簡明得能對這樣的觀眾起作用。但同時你的報道又必須寫得有才氣,能使 45 歲的公司總經理或者大學教授受到感動。” 3. 注意善于轉變語言樣態 網絡新聞直播,讓受眾直接參與節目的設想變為現實,這也是網絡新聞直播傳播價值的體現。在此過程中,前方記者在闡述新聞事件的語言樣態應是多變而不是單一的;語氣、節奏也應該是善于變化的。 在網絡新聞直播中,為了傳播效果,www.628tf.com前方記者應該迅速根據事件進展組織語言,對當前信息進行補充,闡述清楚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僅如此前方記者還應根據現場的氣氛、采訪人物的動作和拍攝畫面,巧妙地設計語言。 做到這些,才能使受眾跟隨前方記者的節奏,更好的了解新聞事件的本身。 4.提高應變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現場不等同與直播,直播也并非單指現場本身。因為最基本的新聞道德,網絡新聞直播的記者不可能去控制現場,但可以控制直播;不可能去左右事件的走向,但可以改變敘述。因此,網絡新聞直播的記者要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應對不可預知的新聞事件走向;更要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向受眾解讀當下發生的事實。
結論 經過不斷整理材料、研究分析,筆者發現,當下各大門戶網站以及媒體爭奪用戶、流量,不斷尋找有價值的新聞點,卻對前方記者所出現的語言問題不甚關注,繼而使一些記者為了爭取用戶粘度,不斷下調自身語言面貌,使自身更加貼近用戶習慣,但有些行為會使直播樣態粗俗、不規范。前方記者的語言標準性也沒有辦法保證。 通過對比電視新聞直播對語言的要求,筆者找出了當下網絡新聞直播語言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并對其進行了總結規劃。相信這些材料可以對身在業界探究前行的前輩們盡些許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