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依據: 當前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對比語言學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對比的方法在語言研究中的運用,卻有著相當漫長的歷史。盡管如此,對比分析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并沒有全面加以概括。因此分析對比理論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具體的實施策略,對于運用英漢對比分析以更好地實現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極具重要意義。 國外對于對比語言學的研究始于19世紀上半葉,德國語言哲學家Humboldt(1836)提出了語言比較與探索精神的關系的理論。進入20世紀以后,對比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可以說,它在歐洲和美國可說有兩個源頭。在歐洲,關于對比語法的設想是著名丹麥語言學家Jespersen(1924)最早提出來的,而美國的對比語言學肇始于人類語言學家B. L. Whorf(1941)。相同的是,他們都將對比研究作為比較研究的對立面提出。二戰以后,由于外語教學的需要,語言學家Fries(1945)提出了以對比作為教學基礎的設想。根據這一構想,Lado(1957)對如何對語音、詞匯、語法、文字、文化進行對比進行了全面探討。現代學者一般以此作為對比分析這一語言分析方法建立的標志。 國內對于英漢對比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馬氏文通》和嚴復的《英文漢估》。但是,國內的英漢對比研究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真正興起,進入快速發展期。呂叔湘(1977)發表的《通過對比研究語法》,促使對比語言學在我國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在這之后的二十多年來,研究者們在語音、語義、語法、語用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英漢對比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從最初單純的微觀研究逐步擴展到了中觀和宏觀研究。但是,對于對比分析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運用,許多成果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全面地概括。 本課題旨在分析英漢對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結合大學英語課堂現有的授課模式,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通過對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利用對比的必要性及相應措施的研究,不斷完善和提升英漢對比在大學英語教學運用中的效果,不僅使學生能夠了解并運用中英在詞匯、語法、語篇結構等的差異,以更好地進行二語學習,也對教師專業成長、教學任務拓展及英語課堂教學做出一點實例及理論貢獻。
任務要求: 按照《英語專業學位論文寫作規范》要求,用英語撰寫4000字左右的學術論文,并按中文封面、英文封面、致謝、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目錄、正文、參考文獻、附錄等順序打印裝訂。 要求結合選題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研究動態,從中找出研究切入點;文章格式規范,表達正確,文字通順;內容充實,思路清晰,論證嚴密;具有獨立見解和一定的創新意識,切忌剽竊;另需完成與所寫論文相關的英文文獻的翻譯(長度為4500英文單詞以上)。 寫作過程中及時與指導教師溝通,按時按質完成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進度計劃 起訖日期 工 作 內 容 20171201-20180119 完成選題申報及發布 20180405-20180408 下達任務書和翻譯文獻 20180411-20180415 提交開題報告 20180425-20180429 提交中期報告 20180509-20180513 提交論文初稿及文獻翻譯 20180525-20180527 提交論文終稿 20180528-20180531 教師交叉評閱論文 20180601-20180605 完成畢業論文答辯,提交成績總評 20180606-20180609 核對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