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從鐮刀錘子紅旗在克里姆林宮降下那一刻起,至今已過去20多年。這二十多年來,人們對于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倒塌的原因一直爭論不休。不論是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也好,還是親身經歷了那場劇變的人也好,對于蘇聯為什么會解體仍然各執一詞。目前能夠得到公認的是,蘇聯解體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蘇共的變質腐化、僵化的蘇聯模式、國內民族矛盾、西方的和平演變、軍備競賽、經濟問題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有些學者對以往的觀點產生了質疑,并提出了新的認識。比如關于“斯大林模式”是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先生帶領一批學者經過深入研究,并經過多方討論,最后達成共識,“蘇共垮臺、蘇聯劇變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而在于從赫魯曉夫集團到戈爾巴喬夫集團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的利益。”[李慎明主編:《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8頁。]再比如說國內的經濟問題導致了蘇聯解體。針對這一觀點,國外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國學者大衛·科茲和弗雷德·威爾在其所著《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里列出了大量的數據試圖來說明蘇聯后期的經濟并沒有真正的出現停滯,只是增長的速度放慢了,“蘇聯經濟在1985年至1989年即改革的前兩個階段仍繼續擴張,只是在1990–1991年,當第三階段社會主義體制瓦解被感覺到了的時候,經濟才開始緊縮。”[大衛·科茲,弗雷德·威爾:《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82頁。]俄國學者、政治家德·格·諾維科夫也提出:“關于社會國民經濟缺少活力的這種結論沒有得到客觀數據的證實。蘇聯經濟是最穩定的一種經濟。在蘇聯時期,公民社會福利穩定增長。在1928–1987年這段時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倍。即使在80年代,經濟年均增長也達到了3﹪–4﹪,這種發展速度是發達國家的標準”。[李慎明主編:《歷史在這里沉思–蘇聯解體20周年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9月,第19頁《摧毀蘇聯的原因:俄羅斯進行的爭論及一些結論》德·格·諾維科夫(俄)。]誠然,蘇聯后期的經濟是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并不像人們以前所想象的那樣嚴重,經濟問題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并非如前人所想的那樣巨大。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人們對于蘇聯解體的認識又會有新的發展和變化。本文試圖從意識形態這一角度來再一次探究蘇聯解體,以期能得到新的認識。
一、蘇聯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1917–1985)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從社會主義蘇聯建立那一刻起,蘇聯領導人就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和斗爭。不管是列寧也好,還是斯大林也好,都把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建設中的突出位置,并在以后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即由蘇共黨內的“二把手”主管意識形態工作。蘇聯領導人對意識形態領域如此重視,原因可能主要有三個: 第一,蘇聯建立過程中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在19世紀末以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和完成,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出現了資本主義世界較為繁榮的局面,一定程度地掩蓋了階級矛盾。1896年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逝世,以德國的伯恩施坦為代表提出馬克思主義并不能解決當代重大問題,應當予以全面“修正”,也稱之為伯恩施坦主義。當時以列寧為首的進步人士就同“修正主義”分子展開了激烈斗爭。而在俄國的革命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分裂,布爾什維克在列寧的領導下為此展開了長期的堅決的斗爭,并最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所以在社會主義蘇聯的建立過程中,意識形態的斗爭也是異常的激烈,正是有鑒于此,蘇聯領導人才會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的工作。如列寧自己所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 《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頁。] 第二,蘇聯建立后嚴峻的國際國內局勢。社會主義蘇聯建立后,在國內各種反動力量尚未完全撲滅,他們伺機而動,時刻企圖恢復舊的統治秩序。在國際上,西方列強仇視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對社會主義蘇聯進行封鎖和直接的武裝干涉,力圖將其扼殺在搖籃中。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局勢,蘇聯唯有盡可能地強化國家機器來應對國內外的威脅。而意識形態的斗爭,自然也是絲毫不能絲毫放松的。“十月革命后蘇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同時也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社會主義孤島,蘇維埃政權面臨著來自國內外資產階級、敵對勢力反抗和顛覆的威脅……蘇聯將境內各民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最大紐帶就只能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又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郭燕:《意識形態、國家認同與蘇聯解體》載《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8月25日。] 第三,深處困苦災難中的俄國人民需要一面精神旗幟來指引。列寧曾指出“俄國是帝國主義鏈上最脆弱的一環”,雖然此前沙皇俄國也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但仍然大大落后于美國、西歐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俄國的人口比例中,農民和農奴占了絕大多數。他們飽受國內封建勢力、資產階級以及外國資本家的壓榨,生活極端貧苦。從1914年開始,俄國又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應付戰爭的需要,當時的沙皇政府又加強了對勞苦民眾的掠奪,使廣大的無產階級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正是二月革命爆發的一個重要背景。但二月革命成功后不久,俄國又再次爆發了十月革命。這深刻地說明了當時俄國國內的動蕩局勢,而局勢的劇烈動蕩又進一步說明當時的俄國人民還并沒有找到一條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發展出路。即使在十月革命成功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俄國人民并不知道“社會主義”為何物。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農民和農奴對社會主義政權的性質幾乎毫無認識。因而,為了團結更多的人民群眾,為了給受苦受難的勞苦人民指引一條明確的發展之路,意識形態的工作就顯得尤為迫切并十分需要了。“俄共(布)不但要克服嚴酷的戰爭和極端匱乏的物質生活條件帶來的種種困難,還要領導工農大眾建設新社會。在意識形態問題上,不僅要粉碎敵對勢力對蘇維埃政權的各種污蔑,還要在群眾中開展共產主義教育,樹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周尚文:《意識形態堤壩的崩潰與蘇聯解體》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3月15日。]關于這一點,列寧就曾告誡全黨:“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施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 《列寧選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頁。] 可以說,在蘇聯建立前期,列寧對于蘇聯意識形態的工作傾入了相當多的精力,并且也做得比較成功。可到了斯大林時期,一些問題開始出現了。我們知道,斯大林的上臺也是伴隨著一系列尖銳的斗爭過來的,在取得權力以后,斯大林在意識形態方面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是把列寧“神化”,樹立列寧主義的權威。第二是把自己說成“列寧的學生”,是列寧的正統繼承人,宛如“活著的列寧”。說到底也是為了樹立斯大林個人的權威。這樣一來,www.628tf.com就很容易的出現了個人崇拜、教條主義、思想的僵化等一系列問題。1938年,蘇聯出版了由斯大林親自審定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學習黨史本是一個黨員應該要做的,但是當時的蘇共領導卻把黨員對黨史的學習,對理論的運用“模式化”、“僵硬化”,從而禁錮了黨員的思想。但即便如此,雖然當時蘇聯意識形態的工作出了點問題,但由于當時多數的蘇共黨員,特別是斯大林本人對馬克思主義有著比較深厚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出不了什么大亂子。但再往后到了赫魯曉夫時期,問題就開始嚴重起來了。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作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危害》的秘密報告,展開了對斯大林的批判。但這種批判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缺乏客觀冷靜的分析。一時之間在蘇聯國內和蘇共黨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亂。隨后赫魯曉夫又提出“全民黨”“全民國家”“蘇聯已不存在階級矛盾”等口號,將列寧以前極力反對的“普遍主義”搬上蘇聯意識形態的舞臺。而歷史已經證明,不管是全面否定斯大林也好,還是赫魯曉夫的一些口號也好,他都犯了歷史的錯誤,他不僅影響了當時許多人,還影響了后來戈爾巴喬夫等一批“蘇共二十大產兒”。原本鐵板一塊的蘇聯國家意識形態出現了裂痕。再到后來的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對赫魯曉夫的錯誤進行了小修小補,但總的說來,勃列日涅夫本人在意識形態上幾乎沒什么成就可言,相反的,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蘇聯的意識形態是越來越僵化,越來越缺乏活力。后來的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執政時間太短,也沒有改變什么。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蘇聯的領導人(包括后來的戈爾巴喬夫),除了早期的列寧和斯大林以外,沒有哪一個最高領導人談得上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的。難怪前蘇聯總理雷日科夫也會憤慨:“在意識形態領域,破壞性傾向戰勝了實證主義傾向。這是因為蘇共,準確的說,因為它的中央和幾任總書記在整個后斯大林時期一直沒有能夠對全黨和全社會提出要求克服侵蝕黨和社會血肉肌體的教條主義的任務(除了安德羅波夫,但他來得及做的只是指出這種必要性)。在這個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世界上,在我們國內,教條主義早已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實狀況,而他們卻不懂得深入進行科學分析、認真發展建設新型社會的理論和實踐的歷史必要性。”[尼·伊·雷日科夫:《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新華出版社,2008年,第15頁。]其實不光是最高領導人,到后期的整個蘇共中央在社會主義理論素養方面都有所欠缺,“50年代后期,隨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相繼去世,蘇共中央領導層多數來自經濟和組織部門,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有限,理論素養不高。60年代前后,蘇共的意識形態組織領導水平下降的情況更加明顯。”[李慎明主編:《歷史在這里沉思–蘇聯解體20周年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9月,第180頁《蘇共亡黨過程中的意識形態教訓及時代警示》朱繼東。] 因而我們可以看出,蘇聯的意識形態到了后期,不管是從領導人來看,還是從整個蘇共來看,貌似固若金湯,其實已危機四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