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通識教育再認識

      更新時間:2018-05-31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先用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回收再認識通識教育

      1問卷調查意義 

      蘇州大學于 2013 年底正式啟動通識教育改革工作,從 2014 級新生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思路,目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已基本完成。為了解經典閱讀在蘇州大學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情況,筆者針對蘇州大學的通識課教師群體,通過“問卷星”網絡平臺設計并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旨在從教學主體層面出發,收集其提供的對相關問題的客觀描述及主觀意見,從而研究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推動其應用中的一系列關鍵策略。 

      2問卷設計概況 

          此份問卷面向蘇州大學通識課程教師,圍繞“經典閱讀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這一主題而展開設計,總共 18 道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矩陣量表題等客觀題以及主觀填空題。為研究將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筆者向教師們提出

      “高校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經典閱讀對高校學生的作用有哪些”、“目前通識課程采取何種模式進行”“經典閱讀對通識教育是否產生影響”等問題,試圖從教師們的回答中了解其對經典閱讀與通識教育兩者關系的認識,了解教師們青睞的教學模式,以此來論證將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為研究將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課程之關鍵策略,筆者從課程教學本身以及教學支撐環境兩方面出發,進行問題的設計。在課程教學本身方面,向教師們提問“如何選擇經典文本”、“贊同何種教學方式”、“如何設置合理的成績評價指標”等問題,以期確定關鍵策略;在教學支撐環境方面,主要圍繞圖書館這一主體發問,以了解目前圖書館是否已提供了應有的支撐條件以及該如何改善。問卷最后關于研究主題的主觀意見發表區,也是很關鍵的一部分。通過這一部分,筆者可以了解到通識課教師們很多有價值的觀點,以彌補筆者前卷中提問的不足。 

      3問卷回收概況 

          本次調查共計發出問卷 100 份,回收問卷 74 份,回收問卷均為有效問卷,故

      有效回收率為 74%。在填答問卷的 74 位通識課教師中,年齡跨度為 33-67 歲,男性教師占 54.05%,女性教師占 44.59%(其中有 1 位未填性別信息);從職稱方面來看,講師占 37.84%,副教授占 40.54%,教授占 21.62%;從講授的通識課程屬性來看,自然科學類的占 24.32%,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占 72.97%(其中有 2 位未填課程屬性信息);從教師所屬學院來看,包括社會學院、教育學院、文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物理學院、醫學院、建筑學院、藝術學院、商學院等 24 個學院。 

      從問卷問題的整體設置上看,此份問卷適合絕大部分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的教師以及大部分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的教師進行填答。當然,也有少部分教師在收到問卷后,通過郵件交流向筆者表示此份問卷不適用于其填答。例如《社會•犯罪•被害》這門課,其課程內容以結合法學知識分析具體的實際案例為主。又如《寵物飼養》這一通識課程,主要就是通過講授與飼養寵物相關的客觀常識、科學技巧等等,達到知識普及的教學目的。類似這樣的課程,確實不適合以經典閱讀的模式開展。因此,本問卷以及本文主要將研究目光聚焦于蘇州大學大部分有經典可讀、有條件以經典閱讀模式開展教學的通識課程。 

       

      4將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課程之關鍵策略 

          在調查并了解、論證了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之后,筆者就“將經典閱讀應用于通識課程之關鍵策略”展開了進一步的調查研究,通過統計分析,得到了以下幾點。 

      5.1設置合適的書目選擇標準 

      在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著作中,選擇一本適合通識課教學、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顯得十分重要。那么該如何選擇?選擇的過程中應設置什么標準?注重什么因素?筆者將問卷調查中通識課教師們所提及的文本選擇標準及注意事項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4.1緊扣經典自身特性,嚴格篩選經典文本 

      如圖 4 所示,通識課教師們在選擇經典書目時,最為看重的通常有以下特征:

      (1)影響力。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然擁有其影響力,擁有傳承整個人類、各個國家與民族歷史文化的作用。這是經典的特征,也是教師在選擇經典書目時的基本標準。(2)時間性。不同的時代對于一本書來說意味著新的開端或傳統的重新定位,經受了時間的檢驗的經典文本,其智慧性、重要性自當在時間的恒久性中歷久彌新,其內在的豐富性使它對不同人而言都有意義,因此也更具有可重讀性[1]。(3)跨文化。除了古今之爭,中西之爭也是經典書目選擇中的焦點問題。往往西方注重實證主義,看世界時通常往微小的方向走,而中國人善于聯想,習慣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往廣闊的方向走。選擇經典時需要兼顧中國傳統經典和西方經典,讓學生們明白這兩個方向都重要,知識發展是一個循環,大小兩方面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4)跨學科。不同的學科之間差異很大,但它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將不同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看待問題,往往能以更全面的視角得到更成熟的理解。通識教育的目的不是膚淺了解或淺薄涉獵,而是培養一種自由的人格及思維,構成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礎。 

      4.2緊扣學生閱讀水平,靈活選擇經典文本 

      首先,通識教育是區別于專業教育的一種基礎性教育,是來自各種不同專業的學生坐在同一個課堂里閱讀、聆聽的教育,可以說,基本上大多數都是與所選通識課程所屬領域保持一定距離的學生。例如,選修商學院《理財與生活》這門課的學生多數來自文學院、藝術學院等其他學院,他們此前并未獲得多少與理財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其閱讀范圍和解讀能力相當有限。因此,在選擇經典文本時,教師們必須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既不能過于瑣碎,又不可追求專業化形態。要知道這些書并不是為教授們所選,而是為普通大學生所選的[1]。 

          其次,選擇經典文本時應充分把握靈活性,從艱深到淺顯,從文言到白話,主要還是要根據閱讀主體的閱讀水平、閱讀對象的典型性來選擇。經調查,有 86%的教師傾向于閱讀原典,同時超過 50%的教師傾向于閱讀選編的經典篇章以及經典的闡釋文本。正所謂“因材施教”,只要是結合實際進行選擇,便是相對合理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摒棄一些過分淺顯甚至庸俗的經典闡釋文本,要提防許多現在流行的快餐式的經典解讀。這些文本打著經典的旗號,但實際上帶有解讀者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與真正的經典大相徑庭,閱讀它們也意味著與閱讀經典的初衷背道而馳。 

      5確立合理的教學原則 

      在教師帶學生讀經典的通識課程中,當明確兩個原則:“通識”當求開放性,

      “經典閱讀”當求文本的封閉性,即:首先把經典當作客觀文本,扎扎實實讀清楚,領會明白,了解其內在邏輯,然后再追求闡發、擴展、與自身體驗相結合,追求各類知識、思想的融會貫通。不能為了闡述抽象的文化概念而犧牲文本本身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實際上,這兩個原則并不矛盾,經典文本之封閉性恰恰是通識教育之開放性的前提,兩者相互統一。 

      6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 

      6.1以教師為主導,通過課堂講授經典 

      這種教學形式十分接近于大家所熟知的應試教育中的語文課堂。上課前,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和熟悉課堂上所要講授的內容。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人手一本教材,主講老師緊扣文本,對其進行細致的解讀,期間可以穿插各家各派對文本的解釋,還可以提供與講授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給學生參考,以助于其更多角度、更深層次的理解。 

      6.2以學生為主導,分小組進行互動討論 

      將一個總人數較多(通常在 40-60 人之間)的大班分成 5 至 6 個小組,每個小組形成一個小集體。學生們在共同閱讀經典的基礎上,將各自的體會與組員交流分享。或是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惑不解,或是對某一人物的喜愛、某一觀點的批判,又或是由書中內容聯想到生活實際后的感悟與體會,都可以自由抒發,自由探討。在這個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組織的語言相互溝通交流,彼此之間的思維相互摩擦碰撞。而此時教師主要起著引導交流的作用,與學生們更像是同學、朋友。 

      6.3形成助教制度,由助教帶領進行小班討論 

      小班討論,即是在主講教師進行課程講授之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班(一般由 15-20 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班),并由一名助教主持課堂。討論班分讀書報告和討

      論兩個步驟進行。每次課的開始至少給出 15-20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做讀書報告,圍繞所讀經典作品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或人物形象等問題進行評價。報告可以進行口頭述評,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報告結束后,助教老師圍繞報告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助教老師也參加討論,并適當做些點評。討論課結束后,助教老師與主講教師會面一次,把討論課的情況反饋給主講教師,再由主講教師對下一次課進行安排[1]。 

      上一篇:通識教育
      下一篇:變革型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