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旅游態度 大學生處在學習求知的新階段,作為青年一代,渴求獲得更多的人生體驗,而旅游正是為了迎合游客尋求新意而進行的體驗活動[4]。從調查得到的數據看,被訪對象對大學生旅游的態度以正面居多,表示非常支持和支持的總人數約占比 79.0%,持中立態度的則占比 19.0%,明確否定態度,表示不提倡及反對大學生旅游的僅有 7 人,約占被調查對象總體的 2.0%。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對旅游活動有著較高的積極性,大學生旅游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 除此之外,在對傳統跟團游和自助游的態度方面,大學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取向。對傳統跟團游的態度上,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只有 31 人,約占全部被訪對象的 8.8%,而持一般態度的人數高達 186,超過調查對象的半數,約占比 52.7%,表示不喜歡和討厭傳統跟團游的分別有 112、24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 31.7%、6.8%。傳統旅游團約束力強,自由度低,時間安排緊,不能隨心所欲地玩得盡興,是造成大學生負面態度的主要原因[5]。相反地,在對自助游的態度上,被訪對象大多呈現出正面的趨向,表示非常喜歡和喜歡自助游的大學生分別有 77、198, 約占調查對象的 21.8%、56.1%,持一般態度的有 70 名大學生,僅有 8 人表示不喜歡和討厭自助游,約占總人數的 2.3%。由于自助游多是自己安排的行程時間,可以體驗團隊游中甚少涉及的小眾景點的特點,與大學生樂于探索、追求新奇的心理相符合,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青睞。 (2)大學生旅游動機 旅游動機是促使大學生選擇出游的內在驅動力,是其進行旅游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多達 244 名受訪大學生出于開闊視野,放松身心的動機外出旅游,約占全體調查對象的 69.1%。其次,也有 45 人單純出于對旅游的喜愛選擇出游,有 27 人希望通過旅游鍛煉身體、體驗新奇,而出于探親訪友,結交朋友及購物動機的人群相對較少,具體如下圖 1 所示。由此說明在旅游動機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旅游動機仍然相對集中,這給大學生旅游產品的設計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6]。
信息來源及內容 (1)大學生旅游信息來源 在旅游信息來源的調查中,有 117 人表示一般通過媒體廣告獲取信息,約占總來源的 33.1%,是大學生旅游信息來源的最主要渠道。而由于體驗的真實性和信息的可信度,親友介紹在大學生旅游信息來源中也占相當大的比重,約占 28.1%。除此之外,旅行社宣傳也獲得一定成效,占信息來源的 11.6%,相比之下,校園海報的宣傳收效甚微,僅有 1.4%的人以此了解旅游信息。調查結果表明,媒體廣告對大學生旅游信息的獲取有重要的影響,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對新興媒體相對熟悉,能快速接收到媒體信息,這也為大學生旅游市場的開拓提供了重要的宣傳渠道。 (2)大學生旅游信息內容選擇 旅游信息不僅來源廣泛,涉及的內容也復雜多樣,大學生對各類信息的關注度也不盡相同。調查結果顯示,在對各類旅游信息的重視度方面,大學生對旅游線路設計的關注居于首位,約有 45.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最重視線路設計方面的信息。其次,分別有約 23.2%和 18.7%的大學生最關注飲食推薦和住宿條件的信息。相比之下,只有 6.2%的大學生首先關注交通情況,這與選擇普通火車出游的窮游群體多以大學生為主的情況符合,說明相比路途過程的體驗,大學生更注重游玩過程的體驗。
時空選擇偏好 (1)大學生旅游時間偏好 受課業和沒有收入的限制,大學生旅游在時間和金錢方面多有顧慮。在旅游頻率的調查中,過半數的大學生平均每年出游 1~2 次,基本不旅游和每年出游 3~5 次的則相對較少,分別有 76、61 人,約占比 21.5%、17.3%。同時,在選擇旅游時間方面,因旅游必需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所以寒暑假仍是大學生出游時段的首要選擇,其次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周末,其他課余時間因其不確定性和分散性,大多不被選擇。而在游玩天數方面,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大學生多趨向于中短線旅游,既能較好地游覽目的地風景,又花費合理,一般出游 2~3 天、4~6 天的分別有 172、116 人,兩者總數占全體調查對象的 81.6%。一般選擇一日游的大學生有 40 人,占比 11.3%,通常進行長線游,旅游天數達一周以上的只有 25 人,約占總人數的 7.1%。 (2)大學生旅游空間偏好 大學生旅游多出于開闊視野、放松身心的目的,這也影響了他們的旅游空間偏好。在出游距離的選擇上,以大學所在地周邊城市居首,交通便利的同時又能體驗到一定的地域差異,其次是國內較遠城市,再次則是學校所在地的市內,而遠距離的國外,因花費較大與自身經濟承受能力不符,僅有少部分大學生選擇。在目的地類型的選擇上,由于大學生群體人數眾多,各自興趣、能力、專業和性格的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也較為廣泛[7]。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 26.6%、24.9%的大學生更偏愛ft水奇觀和名勝古跡,19.0%的大學生傾向于民俗風情類的目的地,反映了大學生希望通過旅游豐富知識、開拓眼界,從而提升自身的目的。而作為度假勝地的海濱沙灘和繁華都市,則各有 12.1%,12.0%的大學生選擇。
消費行為 (1)大學生消費額及來源 由于經濟不獨立,大學生旅游消費的來源以父母資助及節約的生活費為主,約占總來源的 79.0%。也有 12.2 的大學生依靠兼職收入出游,而以獎學金和其他來源出行的不足總數的 8.8%。由此可以推斷,大學生旅游消費的高低與家庭經濟狀況、個人生活費數額密切相關[8]。調查結果顯示,生活費在 1000~1500 元的大學生超過半數,高達總受訪人數的 56.7%,1000 元以下和 1500~2000 元的相對較少,分別占比 20.1%、17.9%,而月生活費在 2000 元以上的大學生則更少,這說明大學生普遍處于中檔經濟水平。在單次旅游消費方面,花費在 500~1000 元的大學生最多,約占 39.1%,其次是花費在 1000~2000 元的,約占比 27.5%,顯示出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和購買能力較低,更傾向于經濟型旅游產品。 (2)大學生消費重點 旅游消費貫穿旅途的始終,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大學生在各要素的消費多少上都有所側重。在旅游消費重點方面,約 33.4%的大學生在住宿方面花費最多, 26.1%的大學生在飲食方面花費最多,選擇景點門票和交通的大學生也占比 14.2%、11.3%,而在購物、娛樂方面花費最多的大學生只占少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旅游六要素中,大學生消費側重于吃、住、游三方面,區別于大眾旅游者出游過程中享受成分居多的情況,大學生更注重旅游過程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