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簡單直接文字配以圖畫共同傳達故事或信息的一類書籍,這類書一般以人物對話和人物動作的變化來推動故事情節,圖文并茂地傳遞各種訊息。大致包括兩種: 1.動漫畫本 動漫畫本是通過人物對話和人物動作的變化來推動故事情節的。題材大概包括動漫、游戲等改編例如《蠟筆小新》、《父與子》等。 2.小畫書 小畫書是將多副圖片嵌入文字中,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盡量避免生澀難懂語句表達。其文字內容多為介紹科普性質例如兒童版的科學雜志等。例如《科學實驗王》、《大中華尋寶記》等。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 本篇論文中特指在南京四城區小學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 10 到 12 歲。三、文獻綜述 我以核心概念:小學生課外閱讀、繪本、漫畫書閱讀調查為關鍵詞,在知網上查閱了 25 篇文獻,現進行分類梳理如下。 (一)關于漫畫書的相關概念研究 對于“小人書”這一概念,大多數 70 后、80 后對此應該是不陌生的。補充說明下,此類小人書別名連環畫。參照黃若濤的《繪本書的傳播功能研究》中連環畫的解釋可以佐證此點,他提到:“連環畫”多指在文字上配有多幅連續的圖片來輔助文字講解故事的出版物,傳統的連環畫多改編自先期出版的文學作品。對于開本較小,多以黑白線描為構圖的主要方式的連環畫又被俗稱為“小人書”。 ① 因此,我就有把小人書與連環畫歸為類稱呼,它們的關系是小人書包含于連環畫。就像蘿卜屬于蔬菜一樣,小人書屬于連環畫。而在朱桂金的《由“小人書”走進閱讀——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調查與思考》中這樣是這樣描述的:“小人書”圖畫讀物是一種 視覺化的文學,圖畫是文學故事的的表達媒介,優秀的圖畫讀物是圖畫和文字高層次完美統一的兒童文學作品。他強調上世紀 80 年代是我國小人書圖畫讀物發展的黃金時期,一些優秀的兒童圖畫讀物曾經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在那些少年的記憶里,英雄情結、兒時夢想得到了激發,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宣揚著兒童眼中的善惡美丑、功過是非、正邪義利。這些小人書成了他們那一輩人的成長密碼。① 時代發展的浪潮會改變很多事物,包括曾經與名著經典、文學審美結合緊密的小人書。我私以為,小人書的發展在時光的流逝中也不再一如既往。 李欣人在《“口袋本”圖書的調查與思考》中提到:“口袋本”。大抵是指一種 64 開本或小36 開的新型袖珍類出版物。其大意是指能方便裝到口袋里的書。② 文章中作者提到的《烏龍院》等實際上就算是漫畫書,所以我認為口袋書是漫畫書中一類方便攜帶的。而市場中的出版商也傾向于制作此類縮小版的漫畫書。另外,趙毅彬等人的《“口袋書”對青少年閱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對此做了一定的補充:他認為“口袋書”的出現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人書有著莫大的聯系——它們不過是小人書的翻版,只是現在的“口袋書”種類更多、內容更雜,有漫畫類、卡通類、言情類、科普類、名著類等等。③ 由此可見,“口袋書”是對小人書的一個繼承與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叫繪本。郭輝瑩的《圖畫的力量——從“小人書”到兒童繪本》中是這樣定義繪本的:所謂繪本,英文稱 Picture Book,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就是那些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④ 這類繪本圖書主要的消費對象其實是低幼兒童,市面上的繪本讀物主要涉及識圖辯物、習慣養成、文學小故事、科普等。 說到漫畫作品,在其內容上,將童話故事與漫畫相結合誘導學生做出故事改編創造的作文教學模式中,讀了宋運來老師的《童漫作文的 DNA 特質》可以知道:兒童的好奇心很濃厚,而漫畫正好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需要。漫畫里面的人物形象在現實的基礎上可以被任意夸張變形。 ⑤ 這一點可以看出漫畫作品的另一個特質。也正好從這里了解到一些關于小學生對漫畫書喜愛的原因。 各位學者在稱呼上雖有所差異,但在本質上的解釋是一致的。漫畫書主要是與純文字的書相互區別的。它依靠圖片傳遞訊息,用簡單直白的文字輔助理解。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在此篇論文中對于“漫畫書”一詞的語義范圍的界定則更傾向于“口袋書”,是專為兒童打造的并且暢銷于校門口文具店或者小賣部的出版書類。它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人書”的傳承,在內容的排版上開始迎合現代小學生的口味 ,在失去了過去人內容編輯上的一貫風格后有了新的面貌。更加地貼近現在的小學生生活。這就和繪本讀物不相同了,我很贊同陳亮在《由繪本打開閱讀之門——談兒童繪本閱讀推廣工作》中對繪本的說明:圖畫是繪本的靈魂,繪本的圖畫一般是手繪之作,生動迷人,以圖畫為主體,用圖畫來敘事抒情、表情達意,敘述完整的故事。繪本主要是圖畫的藝術,視覺的藝術,其次才是文字的藝術。① 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繪本在高年級小學生眼中可能更像一本圖畫書。更像是一本低年級美術課上使用的教材,而并非能與自身的認知水平相互契合。所以在我對漫畫的定義里并不包括繪本讀物。漫畫強調夸張和簡單的圖畫而并非要在畫面感上強調做到精致。作家的漫畫書里可以用粗略的線條因為只有畫簡單了才能讓人們注意到他所要表達的意,而畫家則并非一定如此,他們需要在乎更多的格局上的東西,他們要用圖形、色彩等去表達文字所欠缺的東西。這樣一看,繪本實在是太傾向于后者了。 (二)關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研究 參考趙麗霞、肖慶順的《天津市中小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可以知道:在中小學生中,漫畫、童話及卡通畫類的通俗文化作品,受到了格外的歡迎。這些作品以圖文并茂、幽默詼諧、緊貼生活、淺顯通俗的風格,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打動了學生的心弦。② 蔣蓉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研究》認為,部分科普讀物的比例之所以較低,可能就如一些學生所說的不少科普讀物過于深奧缺乏形象性和通俗性,從而遏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③可見,不能貼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小學生的眼中就沒那么吸引人了。 而在另一份與我的畢業論文題較前兩份研究來說更為相近的是謝雅婕的《高年級小學生課外讀物選擇研究》,她調查得出:最受高年級小學生歡迎的課外讀物是漫畫、小說,其次是童話、寓言故事、其他讀物和科普科幻作品,長篇文學名著和歷史文化讀物及傳記顯然不是特別受歡迎,喜歡詩歌散文作品的學生最少。④也由此可以想見,在小學階段,文學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不取決于其文學成就的高低,可讀性和趣味性才是關鍵。 (三)關于漫畫書對小學生影響的研究 由以上的文獻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小學生對于漫畫喜愛的原因,當然李欣人等還對這些漫畫書的文本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也正是由于有些漫畫書有其一定的負面影響。許多教育者對其的態度也就有了差異。《漫畫書到底能不能看?》中向小雨姐姐提出爸爸對自己看漫畫書很反對,認為是垃圾書。對此,這篇文章的小編提出將漫畫書作為一種調味品,并且建議其拒絕不健康的漫畫書作品。 ⑤ 他認為在處理與學習沒有關系的一類漫畫書的辦法,我們自當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秉持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原則去選擇漫畫書的閱讀。這也是很多一線老師和教育者們所持與的普遍觀點。漫畫書具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魔力”,那么如果這股魔力能夠被善用。特別是在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上那就再好不過了。胡樂天在《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中提出從四個方面去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從而激發其閱讀興趣:一是做好課外材料的選擇。提出可以選擇流行時尚類、同齡人作品或是校園生活題材的作品以及與教材同步的一些作品等。二是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有目的的去閱讀作品。三是要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這樣可以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四是老師推薦閱讀。① 當然在對漫畫書是否具有教育價值的研究上,曲宏在《用淺顯兒童小說逐步替代漫畫書》中則認為可以將漫畫書作為一個過渡品:漫畫類圖書只有圖和簡單的對話,不利于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建議用淺顯的兒童小說來逐步替代漫畫。②現有的研究偏重于整體的課外閱讀的研究,可以說漫畫書閱讀現狀僅是其中的小分支,所以調查上不是非常細致深刻,問卷中明確涉及到漫畫書閱讀現狀的內容還是偏少的。 除此之外,現有的研究多從讀漫畫書的文本內容進行分析,闡述其對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影響和作用,較少的關注調查對象們的態度和想法。對漫畫書閱讀現狀中的漫畫書來源情況以及閱讀環境等缺乏相應的了解,而是就文本來談沒有深入到小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去研究。 總而言之,理性地看待漫畫書可以為我們找到許多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質和效的突破口。而正是基于此,它的教育價值方顯存在。事物的本身往往都是一分為二的,漫畫書既然存在于小學生的世界里,那就必然會有研究的價值。就如前文所提到的童漫作文,對童漫作文的研究實際上就是漫畫教育價值的一次實踐。錢新民的《另一種呼吸——高年級童漫作文<假期的第一天>課堂實錄》中的課堂教學就是借助于漫畫《父與子》展開的。他提出:作文的教學過程被分為懸念讀圖、創意補圖、故事接龍和換眼看世界。在這樣的作文課上,學生能夠在充分感知漫畫的畫面后,發揮他們想象力豐富的優勢,去用生動、詩意的語言還原一幅幅動人的畫面。③在課堂上將故事的主題升華既起到了教育學生的作用,也使得閱讀和寫作變得像呼吸一般輕松了,這何嘗不是在實踐中檢驗其教育價值研究成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