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小學教學案例分析(建議)

      更新時間:2018-06-04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通過對 N 小學小班化教育下班級管理現狀的分析,在對現行的小班化教育實施現狀有了深入的了解的基礎上,筆者將進一步闡述小班化班級管理的核心價值并提出完善小班化教育下班級管理的一些建議。

      (一)明確小班化教育中班級發展的價值追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中充分感受到班集體這個小社會的存在,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建設班集體。

      優秀的班集體是具有明確的集體追求、合理的組織結構、合適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集體成員之間平等、相互包容的氛圍這些特征的。在小班化教育下的班級更應該明確建立班集體體系:確定班集體的共同發展目標、建立班集體的核心管理隊伍和正常秩序、組織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積極向上的班風。認識到班集體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學生的集體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控和自律性。

      小班化下班級的發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將個體與集體相結合,讓每一個學生受到均衡、充分的教育,教師不僅要關注每個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方法上的差異,進而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心理等心智體能的全部,甚至能夠為每個學生設計適合其發展的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充分選擇的自由。

      (二)建立人性化班級管理機制

      學生是具有多樣性、能動性、創造性的人,也在不斷地成長和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依附性向自覺性、外部監督向內部監督、服從性向習慣性的過渡階段,多數只能從行為本身及其結果去判斷是非,并不能從行為的動機去思考,這就需要建立人性化的班級管理機制。

      班級的人性化管理,根本特征在于對學生的尊重、信任、愛護與激勵,培養學生的歸屬感、榮譽感和創新能力,從而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

      1.平視每一位學生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個體的多重智力受遺傳、環境、教育以及不同文化價值的影響,都會表現出發展水平、程度、早晚、優劣等方面的差異,班主任必須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無限的可能,不要總是因為考卷上的分數而遮擋自己看待某些同學的視線,反而更應該把目光投向所謂的“差生”,給予那些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2.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在班級這個正式群體內部,學生們會在相互交往的基礎上,依賴某些聯系紐帶,形成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非正式群體,這些群體沒有特定的群體目標及職責分工,缺乏結構的穩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規范和自然涌現的領袖。可能大多數人對非正式群體的印象都是消極的,其實不然,如果在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的同時,加強協調其與非正式群體的目標導向,發揮非正式群體的正面效應,反而會使班級管理有所收效。

      3.增強學生的班級主體意識

      以學生為本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基礎源于人本主義的一些觀點,新課改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在現實教育中并未很好實現,一方面源于教師不敢放權,另一方面在于學生不敢爭權。正常情況下教師和學生應當在教學上是授受關系,人格上是平等關系,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不應執意將權力攥在自己手里,應當鼓勵學生做班級管理的主人,學生也應增強自己的主體地位,有意識、有目的的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真正發揮自己的才能。

      (三)整合教師資源,提升教師素養

      小班化教育中師資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教師的數量,學生人數不變,被劃分為多個小班后,對教師的需求量就會增加;二是教師的質量,不是每個教師都有當班主任的經驗和方法。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引進大批量的高質量教師,這就需要實行小班化教育的學校充分整合現有教師資源,提高教師素質。

      以往學校總是將班級管理的任務交由班主任一人,且班主任是由語文或數學老師擔任,高強度的工作讓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注每一位學生,如果加強副課教師與主課教師的協調,不再將班級管理的重擔壓在班主任一人身上,那么班主任就會輕松一些,也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以往學生都會覺得班主任是十分嚴肅的形象,對班主任也抱著畏懼心理,惹不起還是可以躲得起的,不愿與班主任交談,而對副課的老師卻愿意親近一些,如果讓副課老師幫助班主任管理個別學生,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化班級建設不能只停留在外表的形式,教育者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現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多數學校都是在實施大班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推行小班化教育的,而很多教師也是 60 后、70 后,他們還保留著原有的教育觀念,對待學生還是用老方法,雖然有新教師加入教育行列,但他們只是教育新手,教育方法和理念基本不會被采納。因此,要想提升班級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展還是需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和學習。培訓絕不應該是一個教師在報告廳唱獨角戲,對著全場打瞌睡、玩手機的老師們讀事先準備好的文件稿子。培訓的內容應該是關于小班化教育的理論知識、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小班課堂的教學模式,或者是小班化教育開展的成功經驗分享。當然除了相關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實踐,起步階段可以是帶領教師參觀小班化教學取得優秀成果的學校,深入那些學校的班級、教師和學生,了解他們在小班化教育下班級管理的方法,從而進行反思與創新,提出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管理辦法,嘗試應用后再與其他教師分享交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班主任素養,從而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

      (四)構建班級多元評價體系,發揮教育合力

      新課程的評價強調從外部評價走向內部評價,重視內外結合的評價 ,突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在小班化教育下當然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結果發揮促進作用。

      在小班化班級管理中,首先評價不應該只有班主任來完成,還應當有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等;其次在評價時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還應當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情緒情感,更多的發現學生身上與眾不同的特點和潛能,不應該只是用成績這個唯一的標準來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評價也不應只用考試這一種方式,而應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方法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采用案卷分析、觀察、情感評價等非測驗的評價技術;當然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讓評價結果發揮重要作用,在班級管理中的評價不僅要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評價機制,讓班主任也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獲得鼓勵和成就感,從而更有激情的投入到班級管理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