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現狀)

      更新時間:2018-06-05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1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

      早在 2004 年,我國商業銀行發行了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新的投資產品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居民的理財投資意識也由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居民將投資興趣轉向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理財產品。

      表格 1 2009 年-2016 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年份 發行數量

      2009 年 7876

      2010 年 12063

      2011 年 24160

      2012 年 32491

      2013 年 45524

      2014 年 66736

      2015 年 80397

      2016 年 100219

      數據來源:eeelw.com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速度迅猛,從表格 1 可以看出,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在 2016 年已經達到 100219 份。圖 1 更加直觀地反應了2009 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呈現持續穩定的上升趨勢。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 2008 年以前,由于股票、基金市場、房地產市場環境良好,發展前景光明,投資者的資金主要集中在這些市場。但是,在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經濟不景氣,市場環境相對緊縮,居民將投資目光轉向銀行理財產品,對理財產品的需求量增長迅速。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的創新設計與研發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從銀行自身角度來分析,我國商業銀行會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據其儲蓄對其進行排名,所以商業銀行為了使得存款量達標,就要通過提高服務水平,更新產品設計等手段來增加發行數量,吸引更多的客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我國的傳統的利差收入占比較大的大前提下,銀行為了應對今后由于利率自由化所帶來的對傳統業務的沖擊,必須要不斷發展并增強其中間業務水平。我們從歐美和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利率自由化過程中發現,在面對制度改革時,這些國家的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逐漸從傳統的以利差收入為主的模式向以中間業務為主的模式轉變。因此,來自內外部的雙重壓力促使我國商業銀行加大力度對理財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和發行。最后,由于對銀行理財產品了解的不斷深入,它相對較高的收益和較低的風險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使得其需求量不斷增大。

      2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特征

      2.1理財產品期限特征分析

      根據理財產品期限5的時間長短,我將其以月為單位,分為小于 3 個月,3-6個月,6-12 個月,12-24 個月以及大于 24 個月五組數據,并且將期限小于 3 個月的產品定義為短期理財產品,3-6 個月定義為中短期理財產品,6-12 個月為中長期理財產品,12 個月以上為長期理財產品。

      首先,按照不同的時間期限,我將 2009 年-2016 年的理財產品數量進行統計并分類整理,如表格 2 所示:

      根據表格 2 可以發現,2009-2016 年中,3 個月以下的短期理財產品由于其較高的流動性廣受群眾喜愛,均處于主導地位,所占比重都超過三分之一。3-6個月的中短期理財產品緊隨其后,所占比例也接近三分之一。但是從 2012 年開始,三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所占比重雖仍然最大,但是也有了明顯的減少。

      反之,根據圖 2,我們可以更清晰的發現,從 2012 年開始,3-6 個月的中長期產品占比持續小幅上升,逐步靠近短期產品的占比。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經濟大環境不景氣,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下跌給投資者帶來了悲觀預期,投資者希望通過買入期限稍長的產品來彌補利率下跌從而獲得較高收益。在 6 個月以上的中長期產品中,6-12 個月的產品所占比例相對較高,期限為 12個月以上的長期理財產品非常少,而超過 24 個月的產品的比例則不斷下降,從2012 年開始穩定在 1%以下。

      2.2理財產品收益風險類型分析

      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類型,總的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型,即保障本金安全,但是收益不固定,有浮動;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即不保障本金安全,且收益不固定,有浮動;保本固定收益型,即本金安全,收益穩定。

      通過將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按照這三種收益類型進行數據收集統計后,表格 3 反映了 2010 年-2016 年不同收益類型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以及其所占比重。從表格 3 可以看出,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所占比重最大,且處于不斷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非保本類理財產品周期短,流動性高,收益率相對客觀,能夠滿足客戶對短期資金避險的要求6。反之,所占比重最小的保本固定型理財產品的比例不斷降低,而保本浮動型產品的占比在 2011 年后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結合圖 3,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在 2010-2016 年間大幅增長,而保本固定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幾乎不變。這一現象和 2005 年 2 號令和 2011年 5 號令《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7 中對保本固定型理財產品的嚴格要求有著密切聯系。

      銀監會雖并未禁止發行此類產品,但是此類產品必須是有條件的保證收益。此舉對保本固定收益型產品的發行提出了更多的附加要求。此外,盡管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安全系數相對較高,但是其年化收益率較低,因此在理財產品市場上并不受歡迎。除了少數選擇保守投資的中老年人會選擇之外,幾乎無人問津;反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因其豐厚的收益引得許多投資者趨之若鶩,然而往往忽略其伴隨著的較高的風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