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刺激著人們的購物欲,網絡金融也在需求下迅速崛起。大學生群體固定資金有限,消費欲與購買力卻很高,瞄準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提供消費貸款的“校園貸”應運而生。“校園貸”的興起暴露了一系列弊端,一個普通大學生即可貸入數十萬資金,造成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形成惡性的攀比風氣,而“校園貸”甚至演變為變相的“高利貸”,這個“巨大的坑”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得到改善。本文將從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角度出發,通過問卷法對江蘇師范大學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情況以及對其持何種態度。分析主要包括四個大類,分別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大學生對“校園貸”的了解程度、大學生“校園貸”使用現狀與意愿、大學生對“校園貸”的看法。分析影響大學生對“校園貸”認知情況的因素,并對提高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提出建議。
(一)研究背景 “校園貸”顧名思義可理解為網絡金融平臺為大學生提供的貸款。“校園貸”的形式可分為三類,一種是專為大學生提供分期付款的購物平臺,一種是主要以助學、創業為目的的 P2P 貸款,一種是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網購信貸服務,如淘寶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 “校園貸”并非在近兩年才發展起來。早期,一些銀行就已經發現大學生貸款需求旺盛,于是各大銀行想從中分得一杯羹,紛紛推出為大學生提供的校園信用卡貸款服務。一時間,大學校園信用卡信貸市場繁榮不已,但盛極必衰,時間一長,此信貸方式也開始亂象橫生。高壞賬率、貸款逾期收回甚至收不回等問題慢慢暴露出一系列隱藏危機,這直接導致信用卡貸款服務退出校園市場。 隨著“互聯網+”模式的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規模也不斷擴大。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已經達到 3000 萬人,大學生消費力度非常可觀,成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但這一群體無固定收入、缺乏消費資金,部分網絡金融機構抓住時機迅速填滿這個空缺的消費市場,面向大學生提供校園金融貸款服務,即“校園貸”。 (二)研究意義 大學生對新新事物接受力高,“校園貸”的出現滿足了這個特殊消費群體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有能力支付學費、購物、娛樂、交際等。有利也有弊,看似美好的表面,背后卻是違規“校園貸”平臺帶來的亂象。“校園貸”初衷本是利用流動資金幫助大學生改善生活幫助創業,但隨著數量龐大且參差不齊的平臺的崛起,“校園貸”逐漸偏離了發展軌道,大學生貸款用途不再是學習、創業,而是惡性的超前消費。 一些違規的“校園貸”平臺利用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低、消費欲望高等特點,為其提供高額貸款,宣稱月息低于 1%,實際卻是年息 30%以上,甚至有些周息就高達 35%的“高利貸陷阱”。部分平臺也虛假宣傳,隱瞞貸款利息、混淆貸款期限等,宣稱貸款零首付、零利率。償還無力的大學生往往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例如貸款時提供的身份信息證明,甚至“裸條”等憑證被放貸方泄露,精神、財產、家庭等方面不堪重壓。近兩年來,因陷入“校園貸”泥潭無法自拔的大學生比比皆是,自殺的案例也不斷出現在各大新聞中。 “校園貸”發展至今已出現各種問題,迫切需要正方向的引導與監管,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大學生作為“校園貸”的市場,對“校園貸”的認知不僅影響著自身的消費行為,同時也影響了“校園貸”的發展前景,因此調查分析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與態度很有必要。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積累豐富資料,進一步歸納整理和分析,為江蘇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對“校園貸”認知的分析奠定基礎。 2.問卷法 問卷法是一種結構化的調查方法,本文將通過設計問卷,進行概念的操作化,采取偶遇抽樣的調查法。此次問卷調查僅在江蘇師范大學各年級中抽取在校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 100 份網絡問卷并且全部收回,100 份調查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問卷回收后,通過 SPSS19.0 統計分析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深入探索研究內容,實際的樣本分布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