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 民族邊疆地區要結合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特色產業,進行產業扶貧,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產業發展模式。應當重視招商引資,充分展現本地區優勢,為外地客戶提供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到此來投資。同時,應當將地區所具備的優勢和投資者的投資項目緊密聯系,形成利益共同體,建立互助共贏長期合作的關系。在投資發展特色產業時,要擴大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在產業產生效益時應當盡快的讓其惠及人民群眾,在產業運行發展的過程中,貧困地區應當積累產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促使產業進一步發展。我們應當通過優化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對扶貧項目進行新一輪開發,在保持原有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新的項目,以便能夠更大程度的吸引投資商,使投資更好的為本地區脫貧所用,保證特色產業項目長久有效地發展,帶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引導勞務輸出脫貧 要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體系。在勞動力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工作之前,培訓機構應當進行社會調查,密切掌握貧困群眾和社會所需,再制定培訓計劃。培訓內容應當順應社會發展需要,以傳統特色工藝制作、餐飲服務、維修服務等行業的職業技能需要為導向。對于培訓課程課時的安排,應當合理掌握培訓時間,既不宜時間過長,也不宜時間過短。恰當安排教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激勵培訓的人將培訓理論運用到實際生產工作中去。培訓機構要盡可能多的為培訓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快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工作,最大力度的解決就業問題。與此同時應當完善培訓機構的考核體系,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對培訓機構的考核不單單是對培訓人數的考核,還應當注重對培訓結果和效果的考核。只有當貧困群眾掌握了實用的勞動技能,提高就業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家庭脫貧。 3.注重因地因村制宜 實行生態保護扶貧 民族邊疆地區往往地處偏遠,處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為降低自然災害對農作物以及基礎設施的破壞,應當在發展中注重生態保護。我們不能走先輩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應當邊發展邊治理,金ft銀ft不如綠水青ft,一個地區只有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長久發展下去。民族邊疆地區的土地資源豐富,我們應當
積極對其進行考察,進行開發利用,因地因村制宜,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發展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注重保護本地區的林業資源,邊利用邊種植,在開發利用的同時注意森林周期,保護稀有樹種,避免稀有物種的消失。在風沙大的地區種植防護林、防護田,使其發揮防風固沙的重大作用。興修水利工程,在雨季的時候要積極蓄水,在旱季的時候放水,降低旱災和澇災發生頻率,保證農產品產量的平穩增長。 (二)擴大民族邊疆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 1.推動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加大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只有基礎設施完善,才能夠在此基礎上發展經濟,帶動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解決貧困地區交通問題,要想致富先修路,只有打通通往貧困地區的道路,貧困農民種植的作物,手工藝品才能外銷,外面的人才能進去參觀、旅游,隨之開發其資源,帶領人民群眾發家致富。在信息時代,通信是否暢通也決定了扶貧工作能否順利開展。通信暢通能夠豐富扶貧方式,使更多的人獲取扶貧信息,得到更多社會群體幫助。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看病難,看病貴”的后顧之憂,貧困群體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因此,要加大衛生醫療系統的投入,促進民族邊疆地區衛生醫療水平的提高。二十一世紀,主要依靠人才強國,教育的作用尤為重要。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棟梁,也是脫貧工作能夠長久有效進行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現如今要想全面脫貧,被扶貧家庭中也需要知識的血液,以便帶領整個家庭走出貧困。我們要采取措施,堅決消除“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嚴格落實中央政策,在民族邊疆地區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 2.建立社會參與扶貧平臺 當前社會幫扶平臺還比較單一,獲取社會幫扶信息還不夠及時。為保證社會幫扶順利進行,貧困地區應當有效運用當代的通訊手段,應當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社會平臺。充分利用微博、貼吧、微信等自媒體,發揮其獨特優勢,將其運用到扶貧工作中去。除此之外,我們應當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應該調動社會群體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予社會扶貧機構在政策方面的更大支持。 3.完善扶貧開發資金整合機制 在民族邊疆地區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扶貧資金的充足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缺少資金,扶貧項目也無法順利開展,造成已經從貧困走向相對貧困的居民面臨返貧的困境。因此,在扶貧工作取得成效后,要積極將扶貧成果與大家共享。不僅要保證機關投入的持續性,社會各方資金也要積極引入扶貧工作,充分整合扶貧開發資金,確保有充分的資金保持扶貧項目順利進行。當投資資金從扶貧項目中撤出后,要確保項目的基礎設施不受影響,扶貧項目順利實施,扶貧工作能有序、長效開展下去。 4.發揮民族文化激勵帶動作用 民族邊疆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數民族文化極其豐富。我們要懂得揚長避短,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善于運用民族文化、風俗等,使其發揮激勵、帶動作用,使廣大少數民族群眾能夠形成共識,要進一步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樹立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政治意識,營造良好的扶貧氛圍。各少數民族之間應當互幫互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同為扶貧工作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 (三)構建民族邊疆地區脫貧監督機制 www.628tf.com 在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造成扶貧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因此,我們要注重對項目各環節的監督,把責任落實到人。目前,民族邊疆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已經有序進行,為了實現到 2020 年全面脫貧,摘掉所有貧困縣帽子的目標,我們應當落實扶貧工作的責任考核。在扶貧項目實施前要對項目進行風險評估,避免盲目實施扶貧項目,造成損失。對監督不力而影響扶貧工作開展和扶貧效果的,應當對監督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扶貧工作的公開透明,積極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批評和建議,接受輿論監督,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扶貧誠信環境。
結語
民族邊疆地區消除貧困工作需要長期開展下去內外聯動。民族邊疆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環境復雜、人民群眾的脫貧意識不高,使人們由“要我扶貧”向“我要扶貧”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脫貧攻堅是社會發展必須要跨越的障礙。我們要轉變扶貧觀念,秉承中華民族自強不屈、永不放棄的精神。同時,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轉變和創新扶貧方式,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民族邊疆地區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建立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只有民族邊疆地區扶貧工作順利開展,到 2020 年才能實現全面脫貧,才能與全國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順利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