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都在加快,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大批青壯年涌向城市,留下了大量農村留守老人。農村留守老人是我國的弱勢群體,他們遇到困境能夠獲得支持的社會資源非常有限。本研究主要以需要層次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為基礎,采用文獻法和個案訪談法,從徐州市坡里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經濟方面、醫療方面、情感方面分別進行正式社會支持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現狀分析,并對其存在的問題從政府層面、社區層面、家庭層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留守老人;社會支持
一、導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已經有一千七百多萬,占總人口13.26%,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比重上升了2.93個百分點。以這樣的增長速度,預計本世紀40年代后期將形成老年人口高峰,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有望達到30%[1]。 由于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而他們已經年邁的父母就被留在農村,看守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這類農村留守老人由于年齡增長、子女不在身、身體狀況日漸變衰,面臨生活照料、經濟、醫療、精神慰藉等一系列養老問題,他們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在生活照料、經濟、醫療、情感等方面需要獲得支持,然而由于留守老人的特殊性以及我國現有政策的局限性,老人們自身掌握得資源有限,他們得到來自政府、社區、家庭等各方面的社會支持非常少。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應該多關注農村留守老人,通過研究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現狀去幫助他們切實解決生存問題,讓他們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第一,從社會支持的理論視角研究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彌補了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體系研究的不足;第二,通過本次研究了解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現狀和需求,分析其在社會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三,根據研究結果,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對策和解決措施。 2.現實意義 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第一,對于留守老人自身的意義,農村留守老人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在生活上面臨很多的困難,而且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很少,希望通過本次研究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并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以解決他們在生活照料、經濟、醫療、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問題;第二,希望本次研究能夠引起政府和相關的社會組織的關注,對他們在完善農村留守老人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具有借鑒作用,從而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相關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和支持;第三,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困境問題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對于新農村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獻綜述 1.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 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最早始于我國的學者,西方國家由于福利制度比較完備,他們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比較少,且僅有的研究都是關于勞動力的流動對家庭結構產生的影響方面。在發展中國家中,除了中國,亞洲、非洲、拉美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而這些國家的學者在研究勞動力的外流對農村留守老人在養老、需求等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活照料、經濟供養和精神慰藉方面,而且外國學者的觀點難以達成一致。 農村留守老人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一個弱勢群體,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正式開始關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國內關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村留守老人出現的原因 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出現的原因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供養家庭。二是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存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的限制,以致農民工不能將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接到城里生活,因此出現很多留守人員。三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安土重遷,使得很多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離開長期居住的農村。 1.2對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問題的探討 方菲認為,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呈現以下特征:一是留守老人孤獨感倍增,精神生活單調,處于“問題化”狀態;二是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呈現出“差序格局”;三是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區隔化。方菲從子代責任倫理的建構、父代自我責任倫理的建構以及農村村落社區的建構為留守老人精神慰藉提出解決的路徑。 1.3對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問題的探究 王曉亞對341位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數據中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呈現出基于婚姻關系的自我照料,老人的自理能力越差,得到的照顧就越少,老年人的自我照料存在很大的風險。王曉亞提出在家庭照料不能滿足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時,社區照料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方式。他從發揮農村社區服務的養老功能、依托農村社區培育老年照料市場、在農村社區組建老年志愿服務隊等方面為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提出建設性意見。 1.4對農村留守老人經濟收入問題的探究 周祝平認為農村留守老人的本質問題是收入困境的問題。他以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和2008年兩次對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的數據為基礎,研究得出農村留守老人的邊際收入呈現遞減的趨勢,隨著留守老人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收入越來越低。周祝平認為政府應該積極發揮作用,把為農村留守老人建立社會安全網作為一個長期戰略問題來考慮。 2.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研究綜述 我國關于“社會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研究在農村留守老人的層面非常少,大多數是從社會支持的視角對于失業者、病患者、婦女兒童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國內目前對于失業者、病患者、婦女兒童的研究比較成熟,但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的研究相當薄弱,因此我們需要在這個領域進行更深的研究。 2.1社會支持的概念界定 福鵬從社會支持的角度對湖北恩施州L村的15位農村留守老人進行了深入的個案訪談,并將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分為經濟支持、生活照料支持、情感支持三個維度。梁欣將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體系分為經濟、醫療、精神、生活照料四個方面的社會支持。 2.2對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現狀與存在問題的研究 福鵬通過分析研究,發現了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經濟方面,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保險對留守老人的支持力度不足,同時農村留守老人還面臨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生活照料方面,農村留守老人普遍缺乏社會支持,www.628tf.com他們只能夠自我照顧,有的還需要照顧配偶和孫輩,負擔很重;情感支持方面,留守老人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老年歧視、隔代照料后遺癥和孤獨感強。梁欣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方法,分析留守老人在經濟方面、醫療方面、精神方面、生活照料方面的社會支持現狀,分別介紹不同的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對農村留守老人在以上各個方面的支持現狀。 2.3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問題的解決對策 福鵬從國家層面、社區層面、家庭層面提出建議,構建一個“三位一體”、垂直協同、交叉互補的社會支持系統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加以完善。梁欣提出建構以正式社會支持群體為主導的新型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系統具體通過建立健全正式社會支持體系和完善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兩個方面。正式社會支持體系方面通過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對農村留守老人的專業化服務水平,以完善農村老年社會福利制度。非正式支持體系方面通過增強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功能,強化鄰里關系和親戚朋友的情感聯系。 3.以往研究述評 農村留守老人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學術界已經開始了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很多相關的研究還在初步階段。留守老人是個動態發展的群體,隨著我國新農保、新農合等制度的確立,留守老人面臨的問題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需要隨時追蹤。現有的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從老人的生活照料、經濟收入、精神慰藉等方面著手,這為以后的研究積累了經驗。然而,對農村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的研究非常有限。在知網上顯示的對社會支持的研究很多,但關于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文獻很少,所以有必要在農村留守老人的社會支持研究中更加深入鉆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