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參考文獻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諸葛亮與魏延關系研究

      更新時間:2018-12-14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一、選題意義

        受一些通俗演義及劇本的影響,一直以來人們對于諸葛亮與魏延關系的認知都存在誤差,對魏延本人的認識也有一定的誤解。本文主要通過對《三國志》中的史料進行分析整理,分析“子午谷奇襲”和“南谷口事件”兩大方面,探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澄清魏延的形象。

        本文主要研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通過兩人關系的研究從而了解蜀漢政權中臣僚之間的關系以及諸葛亮的用人方針與政策,從而了解“南谷口事件”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通過對兩人關系的研究,了解《三國志》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進一步了解《三國志》的內容。

      二、學術回顧

        關于諸葛亮與魏延關系的研究,許多學者已經發表了文章。

        一種是諸葛亮用人的原則和方針有問題,魏延被殺和諸葛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魏延之死是諸葛亮的過失,也是蜀漢政權的損失。“子午谷奇襲”的分歧是諸葛亮不用魏延,“南谷口事件”的爆發也是諸葛亮沒有處理好臣僚之間的關系。如徐澄清的《評諸葛亮用人與魏延之悲劇》。

        另一種是諸葛亮正確處理了與魏延以及眾臣僚的關系,魏延與楊儀矛盾的爆發是自身的原因,諸葛亮已經做得很好了。“子午谷奇襲”不被諸葛亮采納是有原因的,“南谷口事件”的爆發也是魏延與楊儀個人性格及矛盾導致的。諸葛亮的用人方針和原則并沒有問題。如李殿元 《諸葛亮與魏延關系新論》。

      三、框架結構

        本文主要圍繞“子午谷奇襲”和“南谷口事件”兩方面來探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

        第一部分,諸葛亮與魏延在“子午谷奇襲”一事存在分歧,通過分析奇襲計策成功的可能性以及諸葛亮不采納魏延奇襲計策的原因兩方面來考慮兩人的關系。諸葛亮并非不用魏延,相反魏延在諸葛亮的戰略體系和北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諸葛亮開府治事后魏延官職僅次于諸葛亮。

        第二部分,“南谷口事件”的爆發不僅涉及到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還包括魏延與楊儀的關系,甚至是諸葛亮的用人方針和原則問題。針對魏延與楊儀的矛盾,諸葛亮并非聽之任之,“南谷口事件”的爆發可以說是魏延與楊儀兩人的咎由自取。

        第三部分,通過研究“南谷口事件”爆發的具體經過和結果,探究事件爆發的具體原因以及魏延違抗諸葛亮撤軍遺命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研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

      四、主要觀點

      1.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治理國家,建設民生是長處,卻是“奇謀為短”,因此拒絕魏延的奇襲之計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性格謹慎的諸葛亮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2.諸葛亮深知魏延和楊儀兩人的毛病,還重用兩人,恰恰說明諸葛亮用人是取其長處。“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說明諸葛亮十分重視兩人的才能,而不是求全責備。

      3.即使是臨終之時,諸葛亮作出的決定仍然考慮到了魏延,考慮到了其不撤軍的可能性。卻不料魏延太急于證明自己,楊儀又趁機公報私仇,兩個人都作出了最壞的選擇,種種原因導致了“南谷口事件”的發生。用陳壽的話來說就是,“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要研究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就必須要提楊儀這個人。之前也說過,魏延由于性格的原因說過抱怨諸葛亮的話。而他的這種性格也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官職在當時僅次于諸葛亮,又勇猛善戰,由于性格高傲,群臣皆避其鋒芒,只有長史楊儀與其爭鋒相對,魏延就很不高興,兩人關系很差,形同水火。有多差呢?“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 陳壽:《三國志·費祎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29頁]魏延與楊儀兩個人互相憎惡,每次兩人爭論,魏延竟拿刀向楊儀比劃,楊儀既委屈又害怕,聲淚俱下。幸好有費祎從中調和兩人矛盾,才使兩人關系有所緩和。

      那么楊儀到底是什么人,www.628tf.com竟敢和魏延針鋒相對?“楊儀子威公,襄陽人也。建安中,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詣襄陽太守關羽。羽命為功曹,遣奉使西詣先主。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辟為左將軍兵曹掾。”[ 陳壽:《三國志·楊儀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97頁]楊儀離開自己的上司荊州刺史傅群而投奔關羽,如果按《三國演義》中評價魏延的方法來說,楊儀才是“腦后有反骨”之人。楊儀因才能得到劉備賞識,開始為蜀漢政權效力。而到了諸葛亮開府治事,也十分看重楊儀的才能。“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于儀。”[ 陳壽:《三國志·楊儀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97頁]可以看出,楊儀在軍務管理方面真的很有效率和才能,許多事情不用思考,很快就完成了。但是楊儀與魏延一樣,在性格方面都有缺陷。《三國志·楊儀傳》中的說法是“儀性狷狹。”狷狹,即偏急而狹隘。楊儀性情急躁,心胸狹窄,曾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劉備貶職,可見主要錯在楊儀。劉巴死后,楊儀又與性格高傲的魏延發生了矛盾,兩人互不退讓,使矛盾逐漸激化。

      在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的時候,幸好有費祎從中調和。而丞相諸葛亮對兩人的矛盾并不是什么都沒做。“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陳壽:《三國志·楊儀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97頁]之前也分析過,魏延和楊儀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一文一武,卻勢同水火。諸葛亮對待他們兩個人“不忍有所偏廢也。”有學者指出,諸葛亮在處理臣僚之間的矛盾時無能且缺乏原則,對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聽之任之,這種放任實際是沒有能力來處理,最終諸葛亮死后兩人兵刃相見。而諸葛亮用人求全責備,多用費祎、董允等忠厚老實之人,像魏延這樣有才能卻桀驁不馴的卻無力駕馭,導致了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相互殘殺,蜀國自傷元氣。[ 賀游:《諸葛亮與魏延、楊儀之死》,《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第36頁。]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諸葛亮深知魏延和楊儀兩人的毛病,還重用兩人,恰恰說明諸葛亮用人是取其長處。“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說明諸葛亮十分重視兩人的才能,而不是求全責備。“不忍有所偏廢”也說明諸葛亮對兩人都很重視,而不是偏袒某一個人。其實這句話還有第二層意思,即不忍因他們各自的缺點和毛病而對他們棄之不用。諸葛亮用人以德為先,在擁護蜀漢政權,為蜀國效力的前提下,“諸葛亮對一些臣僚的缺點采取包容的態度,如法正心胸狹窄,劉巴高傲不群,何袛不持節儉,李嚴腹有鱗甲等,諸葛亮都沒有因沒他們的缺點而不予重用。”[ 朱大渭、梁滿倉:《諸葛亮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651頁]對待魏延和楊儀兩人也一樣如此,只要兩人為蜀漢政權效力,發揮自己的才能,諸葛亮對于他們性格的缺點采取的是包容的態度。

       費祎、董恢曾出使吳國,孫權酒醉后問費祎,“楊儀、魏延都是牧豎小人,權勢卻越來卻重,若沒有諸葛亮,必有禍亂。你們不加防范,是留給子孫去解決么?”在董恢的幫助下,費祎回答道,“魏延、楊儀兩人的不合主要是私人矛盾罷了,并不是有反叛之心。現在是統一華夏,掃除強賊的關鍵時候,人才越多越好,如果因為魏延和楊儀兩人的缺點而棄而不用,這和防止有風浪而不用舟船的做法有什么區別呢。這不是長久之計。”[ 陳壽:《三國志·董允傳》注引《襄陽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87頁]諸葛亮聽說這件事后,“以為至言”,認為費祎說的很有道理,而其本人也是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