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現狀: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跨國的婚姻也越來越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們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跨文化婚姻中,夫妻相處時因為文化的差異經常發生摩擦與碰撞。電影《喜福會》是一部描寫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典型電影,電影中母女兩代東方女性對于婚姻的價值觀的描寫,更是絲絲入扣,本文就婚姻這一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國內對《喜福會》的研究主要從文本分析的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從分析母女關系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沖突及融合角度解讀《喜福會》,如2012年王維蓉在《西北師大學報》發表的“《喜福會》的母女沖突與融合——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為視角”,文章指出“小說以生活中最平凡的母女關系為切人點,通過母女之間從誤解、沖突、隔閡到溝通、理解、融合的描寫,藝術地展現了中美兩種異質文化不斷碰撞、沖突和融會貫通的過程,傳達了中美文化最終走向和諧融合的信念”。二是從跨文化視角透視《喜福會》中,如1998年劉曉紅在《思想戰線》中發表的“隔膜•沖突•融合——《喜福會的跨文化審視》,文章指出“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小說中因血緣和姻緣而聯系在一起的不同文化背景人物在異質文化的交流、沖突與融合中的真切感受。正是這些人物獨特而又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體驗編織了這個悲喜交融,催人淚下的故事,而在譚恩美真誠深刻大膽的筆觸下審視和思考的,實質是跨文化研究不斷探討并力圖解決的嚴肅的文化問題。”三是從女性主義解讀《喜福會》,李思遠在2013年《作家雜志》發表的“淺析《喜福會》中的女性主義”,作者認為“小說《喜福會》主要是圍繞8個女人的故事展開的,小說中的男性則處于次要地位……同時,喜福會雖是四個家庭的聚會,但男性們幾乎處于失聲的狀態。而在小說中8個女主人公(除了由其女兒晶妹代為講述故事的吳夙愿之外) 依次娓娓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這些都是伍爾夫所期望的。此外,作家譚恩美作為一名女性,在這些故事中,著重從一個女性的視角探索女性之間的關系、女性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她們在意識上的覺醒”。 國外學者也對《喜福會》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喜福會》出版后不久, 許多贊譽有加的評論開始出現在美國的一些主流媒體上:如John Scow在Time發表的Tiger Ladies中探討了麻將、風水之類的中國文化在《喜福會》中的作用; 再如Rhoda Koenig在New York Magazine的Heirloom China說“該小說生動卻不夠深入,但人們不禁陶醉于譚的犀利觀察和母題混合”。與此同時,如Frank chin等男性華裔作家卻表示《喜福會》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為了迎合西方社會的白人,而故意將中國的貧窮、落后、愚昧一一描繪出來,加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此來吸引讀者。 由于電影《喜福會》反映不同文化的沖突,因此對它研究的課題層出不窮,研究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有些文本研究母女之間的沖突,有些研究女權主義和家庭教育等。作者將研究電影《喜福會》,對電影反映的4對母女的婚姻差異進行分析與探討。 課題研究目的: 本文從婚姻角度切入,通過對電影反映的中美婚姻差異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探討。這有利于增加對不同文化體系差異的了解,也有利于增進跨國婚姻中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從而對讀者的婚姻有一定的啟示,希望人們的婚姻更加和諧、美滿。 課題研究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