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開題報告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布龍菲爾德開題報告模板

      更新時間:2018-01-17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課題研究現狀: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北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先導人物之一。他的語言觀對大多數美國語言學家的態度和看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一大批語言學家聚集在“布龍菲爾德語言學”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個“布龍菲爾德學派”,在美國語言學史里,有人把1930-1950年稱為“布龍菲爾德世紀”。布龍菲爾德的代表作是《語言論》(1933),其重要價值在于提出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體框架。布龍菲爾德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主張行為主義,反對心靈主義,重視形式分析,回避意義,提出了一套語言分析的程序,最著名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IC Analysis),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等。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布龍菲爾德主張依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公式來解釋人類的言語行為(徐志民,1990)。 布龍菲爾德對意義的闡述引起學界的興趣和爭議。布氏認為由于意義不能直接觀察到,而且也很難把握,所以只對結構形式進行分析,盡量回避意義問題,布氏主張從形式入手研究語言,提出“語言研究必須從語音形式開始而不是從意義開始(Bloomfield,1933)”“實際上,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很不全面,很難對言語形式的意義做出正確的判斷(劉潤清,1997)”“在語言研究中,對意義的論斷是很不充分的,這種情況將會持續很久,直到人類的知識遠遠超過目前水平(劉潤清,1997)”。他認為語言研究要有實際的觀察和描寫,立足于形式,使語言學走上科學的道路。這是對傳統的語言研究的反駁。布氏的這一觀點時常在國內外學者中引發爭議。如劉潤清認為,由于布龍菲爾德著重對調查的語言形式和結構上的描寫,意義的研究始終不處于重要地位。從歷史角度看,這是對傳統語法過于強調邏輯和意義的一種反動,但又構成描寫語言學的致命弱點(劉潤清,1997)。徐志民提到布氏強調意義難以確定,主張盡可能少用意義作為語言描寫的一個因素從而克服傳統語法在建立語法范疇時濫用意義的弊病,這一點對語言學發展有積極意義,但是他主張對詞義用嚴格的機械主義觀點加以說明,并混淆了日常意義和科學概念的界限,發展到后來認為研究形式就必須排除意義,這就不能不說是布龍菲爾德對意義的模糊認識引起了不良的后果(徐志民,1990)。趙世開提到“布龍菲爾德充分認識到目前在語言結構分析中要想解決意義問題是很不容易的,但不少人似乎存在一種誤解,以為布龍菲爾德本人完全不考慮意義,但布氏只是意識到了處理意義的困難,且在結構中又不得不考慮意義,只能盡可能回避意義問題(趙世開,1989)”。如布洛克(B.Bloch)在A set of postulates for phonemic Analysis in language一文中對布氏這一觀點表示贊成。他認為語言學家只要掌握了某種語言足夠的樣本,盡管他不知道其中的任何兩部分是表示相同的意思還是不同的意思,他或許也能夠把這種語言的音位系統確定下來。布氏對意義問題的觀點不僅對30年代和40年代的美國語言學有極深刻的影響,對現在語言學家也有很大的影響。布龍菲爾德雖然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意義,但是筆者認為布氏也并沒有像一些語言學家所說的拋棄排除意義,而是選擇謹慎對待意義。他認為由于意義紛繁復雜從而主張從形式入手分析,兼顧意義。本文主要立足于其他學者的論述,研究布氏的意義觀從而理解布龍菲爾德對待意義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分析布氏對待意義的模糊態度對后世語言學發展的積極和消極意義。 

      課題研究目的:

      布龍菲爾德的意義問題迄今仍是學界的一個頗有爭議的主題。在布龍菲爾德看來,意義是紛繁復雜的,難以界說的,布氏認為由于意義不能直接觀察到,而且也很難把握得住,所以只對結構形式進行分析,盡量回避意義問題。許多語言學者對布氏在研究語言學時的意義觀有著不同的觀點。本研究旨在以布氏的原著為基礎,采用實證法,結合其他學者的論述,梳理學界對布氏意義問題的既往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 

      課題研究要點:

        1.引言 2.文獻綜述:集中討論以往學者對布氏意義問題的研究 3. 布龍菲爾德對意義的闡述 4. 國內外語言學家對布龍菲爾德意義問題的觀點 4.1支持 4.2非支持 5.個人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