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現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門羅的短篇小說被廣泛編入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出版的各類小說選集,逐漸引起了西方評論界的注意,相關研究迅速升溫。不僅在英語國家,在世界其他地區,研究其小說的學術論文和書評文章都大量涌現。在其出生地和居住國加拿大和美國,研究熱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研究專著相繼出版。美國女作家、普利策獎得主簡·斯邁利(Jane Smiley)曾稱贊門羅的作品“既精妙又準確,幾近完美”。路易斯·麥肯德里克(Louis MacKendrick)編輯的《可能的小說:艾麗絲·門羅的敘事行為》(Probable Fictions: Alice Munro’s Narrative Acts,1983)以及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ler)主編的論文集《艾麗絲·門羅的小說藝術:無法言說的言說》(The Art of Alice Munro: Saying the Unsayable,1984)概述了門羅最先出版的四部短篇小說集中所關注的問題,為以后的門羅批評研究奠定了主要研究方向,拉開了門羅研究熱的序幕。之后,盡管對門羅小說的批評重心隨著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但批評者的研究焦點基本保持不變。縱觀國外文學評論界對門羅小說的研究,批評視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門羅的作品在敘事手法上一反傳統小說線性敘事的模式,淡化故事情節,靈活采用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段,變換敘述節奏,營造敘事懸念,增強了小說敘事的張力。因此,其小說的敘事藝術是首先引起眾多學者專家研究興趣的熱點,相關成果為門羅研究之最。《可能的小說:艾麗絲·門羅的敘事行為》(Probable Fictions: Alice Munro’s Narrative Acts,1983)一書選編了九篇學術論文,探討了門羅早期幾部作品中的敘事手法、敘事結構和敘事語言。女性敘事方式反映了女性的思維特征,也反映了女性的社會身份,既討論了門羅語言的特征,又論述了門羅的敘事方式的多樣性,這些敘事手段的調整是由于門羅的女性身份讓她的敏感的意識到了現實的不確定性,并且多樣的女性敘述技巧服務于主題,為故事構建了合理的框架。如,羅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1983)的《艾麗絲·門羅小說的敘事辯證法》(Clear Jelly: Alice Munro’s Narrative Dialectics)討論了雙重視角在門羅小說中的運用,并指出獨特的倒敘手法是其小說藝術魅力的催化劑。 其二,作為一位女性作家,門羅十分關注普通女性的生命體驗。作品常以女性為主角,擅長選取女性生命中的片段,來觀照她們的生存狀態,探尋她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有不少學者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審視。貝弗莉·拉思波瑞奇(Beverly J. Rasporich)的專著《兩性之舞:艾麗絲·門羅小說中的藝術與性別》(Dance of the Sexes: Art and Gender in 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1990)以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為基礎,探察了門羅的女性身份、女性意識和女性主義意識對其小說的形式、技巧和內容所產生的影響。她的作品以女作家的細膩、女性的視角描寫生活中的沖突。她的作品體現女性一生的欲望和期盼,掙扎和努力,從女性自我醒悟等角度表達對女性的關注,通過簡單情節描繪男權征服意識和女性反抗意識的對立、逃離欲望與現實束縛的雙重壓力、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的嚴重失衡等等,把平凡女性面臨選擇時的矛盾彷徨、困惑無助刻畫的細致入微。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主義研究者瑪格達萊妮·雷德克普(Magdalene Redekop)的《母親們與其他丑角們:艾麗絲·門羅的小說》(Mothers and Other Clowns: The Stories of Alice Munro,1992)則聚焦于門羅作品中的母親形象及母女關系。 其三,一些學者研究了門羅生活的地域背景與其小說的關系。研究者們普遍認為,鮮明的地域特征構成了門羅作品的一大特色,她在小說世界中構筑的“門羅王國“,堪比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布蘭頓·康倫(Brandon Conron)在論文《門羅的仙境》(Munro’s Wonderland, 1978)中指出門羅的作品抓住了安大略農村小鎮的特色。拉斯波瑞奇(Beverly J. Rasporich)的《兩性之舞:艾麗絲·門羅小說中的藝術與性別》(Dance of the Sexes: Art and Gender in 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 1990)專辟一章,具體論述了門羅地域作家的身份與其女性特征以及女性主義思想的關系。 其四,門羅的小說大多帶有自傳性質,通過對小鎮居民日常生活的細致描摹,異常真實地刻畫了二十世紀中早期加拿大偏遠小鎮中普通百姓尤其是平凡女性的現實生活圖景。一些研究者聚焦于其現實主義的手法。如,布洛杰特(Blodgett, 1988)認為門羅首先是一個寫實主義作家,其小說植根于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喬治·伍德考克(George Woodcock, 1986)在題為《生活的情節:艾麗絲·門羅的現實主義》(The Plots of Life: The Realism of Alice Munro)的論文中評論道,門羅采用仿若蛋清畫般的紀實手法來呈現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其手法較為接近二十世紀早期的歐洲現實主義。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門羅及其作品進行了比較系統和綜合的研究,如羅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費三十年心力寫成的評傳《艾麗絲·門羅:書寫自己的人生》(Alice Munro: Writing Her Lives, 2005)詳實地介紹了門羅的成長經歷、寫作生涯及其出版發表的作品,論證了作家生活與其作品的交織關系。布拉德·胡珀(Brad Hooper)所著的《艾麗絲·門羅小說賞析》(The Fiction of Alice Munro: An Appreciation, 2008)全面考察了門羅的小說,并對各部小說的主題、形式。寫作技巧以及寫作風格進行了逐一評析。哈德羅·布魯姆(Harold Bloom)著述的《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 2009)提供了門羅的生平年表,作品目錄,參考文獻,索引等極有價值的信息,為從事門羅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了便利。 國內有關門羅的學術性研究起步較晚。2000年以前,除了零星一些推介文章,國內文學界對門羅的研究幾乎為空白。2000年至2008年陸續發表的一些學術論文中,大多以印象批評式的文章為主,展開批評視角的較少。2009年門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之后,國內研究菜日漸增溫,發表的研究論文大幅度增長。 批評家們從主題、敘事策略、寫作風格、語言特色以及女性主義等方面對其小說進行了探究。同國外研究相似,相關學術論文也以敘事研究為最。譚敏、趙寧的《迷失在逃離與回歸之間——析門羅短篇小說<逃離>的敘事策略》認為,《逃離》對雙線交錯的敘事進程和停頓、重復、省略等敘事技巧的運用,使小說敘事節奏富于變化,并深化了故事的主題,賦予了作品豐富的藝術內涵。傅瓊的《敘事文體學視閾下<逃離>中的敘述視角與人物話語分析》(2011)基于敘事文體學的理論框架,探討了《逃離》的敘述視角及作品中人物的話語特點,從敘事及文體兩個方面來解讀作品的主題、人物性格及其心理,視角頗為新穎。 其次,一些學者從女性主義角度探討了門羅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如郭佳佳的《基于女性意識的逃離》(2010)和于艷平的《<逃離>的背后: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成長》(2010)。于艷平以女主人公卡拉兩次逃離背后女性意識迂回發展的歷程,表現了女性要實現主體意識,必須具備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兩個條件,不同條件的滿足導致了卡拉兩次逃離的不同結果。 此外,查詢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庫顯示,有三篇以上門羅為選題的碩士論文,王艷芳的《艾麗絲·蒙羅短篇小說集<出走>中的不在場話語》(2009)研究了《逃離》中所采用的不在場話語的策略;宮萍的《身份問題對艾麗絲·門羅文學創作的影響》(2009)具體論述了作家的女性身份以及加拿大國籍身份對其短篇小說的主題、敘事方式以及文學創作的影響。從而發現她的作品,綜合了對現代女性諸多問題的審視,其中包括愛情、婚姻、家庭、親子關系問題等,門羅沒有美化現實,而是以 女性的視角和超脫的態度暴露主人公自己的問題,向讀者展現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 綜上,學者、批評家們從各個角度對《逃離》進行了探討研究,使該小說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 課題研究目的: 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逃離》詳細描述了女孩兒卡拉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小說中,卡拉有過多次逃離經歷:逃離家庭,逃離婚姻,逃離同伴,最終回歸舊日生活。本課題擬從三個方面研究卡拉逃離的原因:備受壓抑的家庭環境;卡拉所處的社會環境;卡拉自身不成熟的女性意識。該課題旨在揭示門羅的該小說細膩刻畫介于青春期和成年女性之間的女孩子的彷徨、無所適從和探索嘗試等心路歷程。 課題研究要點: 1. Introduction 1.1 Alice Munro and Runaway 1.2 Literature Review 2. Causes of Cara’s Growing Pains 2.1 Family Factors 2.1.1 Family’s Structure 2.1.2 Family’s Economic Condition 2.1.3 Family’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2.2 Social Factors 2.2.1 Cultural Factors 2.2.2 Economic Factors 2.3 Personal Factors 2.3.1 Dissatisfaction with Real Life 2.3.2 Hopes for Future Life 2.3.3 Immature Female Consciousness 3. Conclusion: Having analyzed Cara’s runaway and the causes of her growing pains involved, this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Runaway reveals the author Alice Munro’s keen insight into Canadian young women’s predicaments of helplessness and despair and their self-saving attem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