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和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單獨一個企業,無論其規模多大,實力多雄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研發能力以滿足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對新技術的需要,更不可能獨自控制所有的技術和知識產品。正是這種復雜的、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技術復雜性日益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并購實現擴張,通過并購尋求生存,以求更好地發展。 我國企業并購發展的態勢十分迅速,但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對中國企業的并購績效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價值。盡管相關學者通過我國上市企業并購績效的研究發現,我國上市企業并購中僅有 30%左右的取得了正的并購績效,許多并購最后發現都是失敗的。同樣的情況在西方并購市場也同樣存在,20世紀80年代的并購浪潮席卷了美國的石油、煙草、食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企業對外進行著大規模的并購,然后實際取得并購效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展現在股東和投資者面前的是公司經營績效的滑坡和企業價值的下降。 總體來說,并購的價值效應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國現在仍處于經濟轉軌期,企業間的資源整合和優化重組異常重要,就更需加強對并購重組的研究,關鍵問題就是研究并購活動究竟能否創造價值。分析影響并購績效的因素,得到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議來規范各個企業的并購活動,進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均可找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入手,分析并購的績效和影響并購的因素,希望通過這些論證,能夠找到影響并購績效的原因,從而更好的指導企業并購活動。其次,對企業來說,指導其如何并購能給并購雙方帶來最大收益等實踐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對投資者來說,從戰略層面制定合理科學的兼并收購方案將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并購前合理評估各種因素對并購的影響,以評價并購的可行性,在并購后探索企業的哪些管理方式會影響并購績效,可以提高企業的并購績效。 并購是一種高風險的資本運作方式。雖然并購成功以后,企業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搶占市場份額,但是,并購的過程是風險無處不在的。本文通過并購績效的研究,可對我國企業并購的效果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使企業在并購中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使資本市場能夠規范運作,并為其它想并購的企業的戰略制定提供現實參考。 課題研究現狀: 企業實現并購可以有效地利用雙方的技術、資源達成企業技術聯盟對合并后新企業的有效控制,實現各方面的效益。西方學者往往利用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以及金融學中的主要分析工具研究企業并購是否可以增加并購企業的價值。國內學者不斷嘗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測度企業并購績效以及中國企業并購績效的動態演變特征,希望對中國發展迅速的企業并購行為的現實狀況給予合適的評價和說明。 對于并購的價值創造能力的研究,由于研究人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標的不同,以及所選取樣本不一致,目前并沒有得到一個所有學者都認同的觀點,甚至各個學者的觀點有時候大相徑庭。得出的結論無非以下三種: 并購使并購企業效益下降。Hogarty(1970)研究了1953-1964年間43家發生并購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股東收益有21家遠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效果較好的只有3家,說明并購對股價變動具有負面影響。Meeks(1977)和Kumar(1985),都以公司利潤為指標,將并購后帳面利潤與并購前利潤的加權平均值進行比較后得出:并購事件發生后,并購公司的盈利能力顯著下降。David Birch (1996)通過對美國1992-1995年間1300多個并購案例中收購公司和目標公司的經營業績,發現收購方大多付出了超過目標公司真實價值的對價,而且只有大約60%的收購公司在并購后的經營績效有顯著增長。劉焰(2002)采用財務指標趨勢分析法,分析了跨行業并購后企業主業收益、成本狀況、投資收益、資產質量的變動趨勢,發現跨行業并購難以提高企業業績,甚至有導致財務狀況惡化的現象。徐維蘭、崔國平(2008)分析了市場總體對并購事件產生的反應,發現在并購后短期績效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并購后第二年其績效就出現下滑趨勢。 并購使企業效益增加。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美國1979--1983年間50家大型工業類上市公司并購的情況,發現收購公司經行業調整后,其經營業績也在并購之后得到了顯著的提高。Manson、stark和Thomas(1994)以營運現金流量為標準,對1985年至1987年間38個英國的并購事件進行研究得出:并購使并購企業營運現金流改善。方芳、閏曉彤(2002年)以2000年80家并購企業為樣本,采取財務數據對比的方法得出:企業在并購的第一年里,并購給并購企業帶來了較好的效益。李善民、陳玉罡(2002)采用事件研究法,對1999-2000年深滬兩市349起并購事件進行了研究后得出:并購能給收購公司的股東帶來顯著的財富增加。 并購對企業效益無顯著影響。金融學者Brunet(2002)分析了的44項關于收購公司股東收益的研究成果,1/3(13項)的研究表明價值受損,1/3(14項)的研究表明價值不變,1/3(17項)的研究表明價值增值。李善民和李晰(2003)對2000年發生涉及資產的并購公司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控制權轉移、擴張、戰略轉移類的公司在并購當年、重組后第一年以及第二年內績效都沒有明顯的趨勢變化。 據以上研究文獻的結論,并購事件的發生給股票價格帶來利空或者公司并購后整合失敗。但是,全球并購交易總額逐年加速增長。目前國內外學者在企業并購效益研究還存在分歧,導致跟現在企業并購績效的分析結果出現區別的關鍵就是評價指標的抉擇、分析樣本的抽查和分析方式等角度不一樣。鑒于目前學術界對并購效益評價方面問題的研究現狀,本文進一步深入探討和研究企業并購是否能帶來效益。通過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深刻認識企業并購績效的實質,客觀公正的對企業并購效益做出公正的評價。
課題研究主要內容、實施方案及創新點: 從金融實踐活動中可以看到,企業往往可以通過并購行為完成企業謀求自身快速發展的目標,從企業的戰略實施的角度看,企業并購行為也是企業重要的經營戰略舉措。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5次所謂的“并購浪潮”。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第一次并購浪潮可以追溯至1895-1904年。而第5次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并購浪潮發生于1992-2000年。www.628tf.com正是由于并購行為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西方發達國家所發生的多次并購浪潮的事實,西方學術界對于并購行為的研究是非常廣泛和深入的。西方學術界已經對于企業并購行為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這些理論結果是否可以運用于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學術界卻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中國在上個世紀的 80 年代開始逐步通過不斷下放企業經營權,擴大企業的自主經營權等方式進行企業層面的改革。在這一改革的過程中企業逐漸成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企業自主經營性的提高,是中國發生企業并購的制度基礎。1984年7月5日,保定紡織機械廠兼并了保定針織器材廠,是中國改革開放后首例企業并購的案例。至此,中國企業并購活動就逐步開始繁榮起來。1993年10月,深圳寶安集團在金融市場的二次市場中通過購買總股本19.8%的股權的方式,正式收購了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次通過資本市場發生的并購案例。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是中國資本市場乃至中國企業并購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相關的理論研究來看,現有的有關企業并購行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而有關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中并購行為的研究成果較少。但實際上,轉型國家的資本市場的產生和設立的過程中,提供了從動態角度研究企業并購相關理論的可能??梢宰屛覀兛吹皆诓煌贫缺尘跋?,企業并購行為的種種獨特規律。所以本文通過對中國企業并購效益進行相關研究,得出影響企業并購效益的相關因素并進行檢驗和分析。本文關于企業并購的相關研究和探索,對于規范化和系統化國內關于企業并購的研究,為實踐部門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有參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