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免費論文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從變革中展望紀實攝影

      更新時間:2017-05-02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回顧中國紀實攝影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變革中的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經歷了從單一到多元,從封閉到開放。 在這發展的歷史中,它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動人故事,并且為我們保存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這是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而紀實攝影價值取向的變化卻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社會,改變了人們的意識。

      每一個特定時期下的文化產物總有它自己的特點,如果我們對紀實攝影文化時期進行細分,就會發現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紀實攝影特有的時代文化共通點。他們有著相同的紀實攝影觀念,相似的紀實攝影主題以及近似的紀實攝影敘事語言。同時,也有著各個文化時期所特有的社會人文特點。從四五運動紀實攝影開始,紀實攝影產生變革的開端。它顯現出來的攝影姿態的轉換,是一種圖像價值判斷標準的轉移。我認為這是一個轉折點也是最具有意義的一次變革。并且這也是對我們所居住的社會的一個重新審視。人們開始更多的發現我們并非生活在一個安穩無憂像之前宣稱的穩定的社會中,而人們的這種再思考和重新審視社會的意識上升為一種整體社會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弱勢群體,同時更多的紀實攝影師也拍下了很多具有真正價值的圖像。雖然當時“人文關懷”和“紀實攝影”的概念一樣,中國攝影界沒有真正的弄清楚它的全部內涵為何物,但僅此概念以及由此概念在攝影師心中建立引發出來的道德想象,已經足以使人們對過去那種用作政治宣傳教化的圖像不屑一顧,而對這一類的社會紀實圖像傾力為之。 “人道主義”或者是“人文關懷”被許多人看作是一種超越國家和文化之上的人類共同的情懷和價值判斷系統,它和人類的道義、良知、共同的生命價值和道德理想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說這個時期紀實攝影的帶來變革的是一個道德指標和標準。

      但僅用紀實攝影的這種“靜止”圖片的關注弱勢群體并非可以真正的帶來影響,真正的變革是用這種傳播途徑去影響國家的公共事務,顯然,單憑紀實攝影是無法做到的。并且,這類以“人文關懷”為理由,以關注邊緣人群和社會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紀實攝影”圖像的大量出現和公諸于眾,對中國新聞攝影行業的圖像價值取向產生了新的刺激。另外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市場由賣方變為買方。如今的平面媒體,大多從事業單位轉型為自負盈虧的企業單位,原來那種單項傳播無需考慮銷售的賣方市場已經轉換為圍繞受眾為中心,迎合受眾口味的買方市場。作品的發表或出版必須要經過市場的先期考察,紀實攝影作品要成功推出,必需要考慮市場價值。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電視和網絡的高速發展,受眾從傳統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分流,世界范圍內平面媒體在為生存擔憂,以報道攝影和紀實攝影聞名于世的《美國生活》雜志于2007年4月20日《生活》的再次停刊,為平面媒體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諸如《中國青年報》、《法制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多家知名媒體開設了報道攝影專版,與此同時水漲船高大批成熟的報道攝影專題為紀實攝影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創作和傳播氛圍。然而最近兩年,上述多家媒體的攝影專版逐步被取消,比如《法制日報》將原來每周一版的攝影專題版變更為配合應景發表的機動版,更多的將珍貴的版面讓位給廣告和快餐式的消息。北京影響力最大的早報之一的《京華時報》2007年初就開始籌劃攝影專題版,但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無法完成,默認為流產。原因之一是自負盈虧經營模式下,攝影記者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嚴格的工作量考核使得記者們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深入生活進行長時間的拍攝,另一方面在專題版面和廣告發生矛盾時,往往廣告處于上風,市場化壓制了專題攝影的發展。

      不僅這一個問題,很多從事紀實攝影領域的人才流失,在中國,由于各種原因,職業的紀實攝影家沒有出現,紀實攝影在中國缺乏穩固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基礎,攝影領域人才流動比較頻繁,老攝影家轉型,80后的中國紀實攝影觀念研究新生代還未接軌,導致紀實攝影領域出現青黃不接的階段。胡武功、顧錚等一大批八、九十年代非常活躍的紀實攝影家們陸續轉入理論研究層面_,很少再從事拍攝;像劉錚等一部分攝影師退出紀實攝影圈,轉入其他類型的影像創作:還有一部分甚至退出了攝影圈,轉入其他行業。80后的從事攝影的新生代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大多投入見效比較快的商業、新聞、藝術觀念領域的攝影創作,真正進入紀實領域的少之又少。

      紀實攝影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它不但自我完善也對社會發生著影響。中國紀實攝影在新世紀的發展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