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和種植 A園在綠化和種植方面投入還是比較大的。 總部里對于現有的綠化帶在原址交接的時候便已經種植好了,從植株上的掛牌來看,幼兒與綠化的關系還是很密切的,教師會將綠化與課程結合起來,帶領幼兒到戶外進行“找芽芽”之類的活動。但相比之下,分部的植株種類更為豐富,紫薇、茶花、爬山虎、梔子花、紫荊花、桃樹、銀杏、梧桐等,將校園的綠化區裝點得十分美麗,格外具有觀賞性。 而第B園兒園因為是歷史遺跡,本來原址的植物就比較多,后天園方又基于觀賞性和應季性,自己栽種或有家長贈送了多株植株。幼兒園的綠化很豐富,種類繁多,在日常的活動中也常會吸引幼兒的注意。但是在植被中有夾竹桃這種忌用植物。 C園園區內植株較少,種類比較單一,沒有專門的綠化區。但教師會在適當時機帶幼兒在小區內發現綠色,探索植物的不同,充分利用小區的資源。
種植園地就是個濃縮的生態園,為幼兒提供了接觸自然,認識自然的環境。每個幼兒都可以從中享受真實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從而萌發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發現和探究的快樂。因此,種植園地既是幼兒園重要的區域環境,也是幼兒園重要的科學教育資源庫。[尹堅勤.種植園地:重要的幼兒科學教育資源.幼兒教育·教育教學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010( 5):8-9] 種植方面,A園選擇在種植區的植物是由園長建議,并且對教師進行了相關的培訓后才定下來的。教師都很重視種植區對幼兒的作用,將“田野”作為課程的重要資源,培養幼兒親近自然,關注生命。種植區域內,每個班級的種植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不少班級就選擇在一塊地里中上不同的植物。為了能夠讓幼兒更大限度地養育觀察多種植物,提高種植區的利用,園方負責協調重復的植物選擇,盡可能地展示出多個品種。 由教育老師參與種植區的規劃,和幼兒一起完成種植過程,保育老師帶領幼兒(值日生)進行每天的管理,如澆水,鋤草等工作。幼兒全程參與種植區域的活動,從整地松土到栽種,再到澆水等環節,幼兒都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親力親為。從播種到耕耘,再到收獲,給予幼兒充分的體驗。改變以前請花工專人打理的情況,讓種植區域有更多孩子的痕跡。對于一些幼兒無法勝任的植物,如種植小麥,才請專人來種植。幼兒參與管理和收獲環節。 值日生以外的幼兒可以在班級老師的帶領下去觀察,或是在散步以及戶外活動時間自己去看一看種植區的植物。在種植和觀察中,教師也提供了不同的材料:鏟子、灑水壺、放大鏡、記錄本、標記牌、油畫棒、油泥等。在對教師進行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40%的教師允許幼兒每天參加種植園地(參加包括澆水、觀察等項目),40%的是每周抽兩到三次進行,還有20%每周只有一次或者更少的機會參與種植園地。教師認為種植對于幼兒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提供了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和“收獲許多種植方面的經驗”,以及“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其次是“陶冶幼兒情操”和“提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下圖所示。
圖4-1 教師對種植區教育價值的認識情況 注:1. 陶冶幼兒情操 2.鍛煉多種運動能力 3. 提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收獲許多種植方面的經驗 5. 提供了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 6. 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
有一塊地因為光照不夠充分,以前是荒廢著的,現在也已經開墾了出來,撒上了豆渣,想要養肥這塊地,再次投入使用,使得幼兒種植區的面積可以擴大,增加小班對種植區的參與。 B園現在種植區的蔬菜不是幼兒所種,幼兒自己的種植放在教室內部,偶爾帶到戶外曬曬太陽。幼兒參與種植的環節基本上是把種子埋入土中,并且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每日的澆水由老師代勞。因為處于對種植區地調整之中,現在的設計并不合理,幼兒只能在靠水池的一面進行栽種,所以園方預備將種植區改造成為梯田形勢。讓中大班都能夠有自己的種植區域,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需要在有些環節由幾個班級一起合作。園方也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種植區利用結合結合各時期課程的變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C園種植區域多是由教師進行種植,幼兒參與澆水與觀察環節。一般每周觀察2到3次,每次在十分鐘以內,觀察到有所變化才進行記錄,其中一個班級根本就沒有記錄。 三所幼兒園中孩子對種植園區的參與情況對比如下圖所示。
圖4-2 幼兒對種植園地的參加頻率
圖4-3 幼兒每次使用參加種植園地的時間 對種植園地參與的時間總量基本相差不大,參與頻率高的,每次時間就會短一些。除了B園對種植園地還處于重新規劃整理的階段,其余兩所幼兒園都考慮到了種植園地的空間安排。 幼兒園種植園地的規劃應該全域化,就是要關注室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尤其是要精心安排室外空間。要考慮幼兒園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安排相對穩定的種植空間和經常輪替的種植空間。 這兩所幼兒園都利用有限的土地在不同的季節進行輪種,A園更是開墾一塊日照不好的區域,也可以用于種植,“這樣,幼兒就有了比較植物生長及其環境的機會。” 4.2沙池 A園本部沒有沙池水池,分園對沙池的利用比較多。很多班級的區域游戲中就有玩沙這個游戲項目,樓下的大沙池是只供大班利用的。 由當天選擇插卡進行沙池游戲的人來玩,幼兒首先要換上護衣和膠鞋,然后由教師配合幼兒一起把沙池上的遮布掀開。教師接起水管,讓幼兒動手給整個沙池澆水,讓沙子濕潤變得有可塑性。玩沙時可以帶著任務去游戲,比如選擇今天要搭建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還是挖隧道。 玩沙時教師還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由幼兒自主選擇工具,除了一般的容器、挖掘、濾器和裝扮材料以外,教師還提出將自然物也投入沙池中。因此,我們看到沙中還藏有小石塊以及貝殼,幼兒很樂于將石塊一塊一塊找出來,當做是挖寶藏的角色游戲。教師還提供了畫有獅身人面像的硬質紙板,在幼兒完成沙子的搭建后可以將板子插入。沙中提供的石子和貝殼也成為幼兒裝飾自己沙作品的點綴。 因為是在區域活動中玩沙,所以每周可以進行五次活動,多是采取幼兒自由選擇的方式進行,時間也比較充裕,中大班幼兒的玩沙活動都在30分鐘以上。但是由于幼兒澆水的時間較長,往往實際玩沙時間不到30分鐘,保持在20到30分之內。而小班的活動時間則適量減少,在20分鐘左右。其中大班的教師對現有沙池使用情況的滿意度最高,主要是由沙池對幼兒的有利影響出發的,認為在玩沙過程中既滿足了幼兒的天性,又促進了能力的發展。中小班的教師對其滿意度為“一般”,主要是覺得在教師指導現狀以及空間資源的配置方面還可以有進步的空間。教師認為玩沙對幼兒的作用主要在于“讓幼兒擁有快樂自由的情感體驗”以及“促進幼兒合作交往的能力”,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4-4 教師對沙土區教育價值的認識情況 注:1.促進幼兒想象力 、創造力的發展 2.促進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 3.促進幼兒動作技能的發展 4.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發展 5.增加幼兒的物理經驗 6.讓幼兒擁有快樂自由的情感體驗
B園沙池雖然有三個,但是三個的面積都比較小。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因為人手問題,一般采用集體活動形式,只能選擇一個沙池活動,但一個沙池對幼兒人數來說又顯得太過擁擠了,所以大部分時間是空置的。一個星期有一天可以去沙池玩,每次時間20到30分鐘,在教師準備了其他活動時很容易被省略了。沙池附近有水池或者是水龍頭,但是多數是用來做清理工作的,教師不容許幼兒將水與沙混合著一起玩。
C園中,每周教師會開展一次玩沙活動,分小組讓幼兒把玩沙和其他活動一起進行,然后交換。每次活動時間在10到20分鐘之間,組織形式是集體或集體與自由結合。“只需要增加一些附件。就可以使沙的游戲更加豐富”。[約翰遜.游戲與兒童早期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1-320.] 但是教師提供的材料比較單調,只有容器類和挖掘類的材料,加上沙盆的面積過小,無法進行搭建或是角色扮演,因此幼兒只是一開始很有興趣,玩著就漸漸失去興趣了。沙盆里承裝的是工業白沙,“主要是因為白沙比黃沙更容易進行衛生清理,而且不容易發生沙塵飛揚的情況,便于教師組織幼兒活動。但從質地上來講。白沙的顆粒大,遇水后相對缺乏黏性,可塑性較小,而黃沙黏性較大,可塑性強,幼兒在天然細軟的黃沙中更能體會到玩沙的樂趣。”[畢曉芬、張志宏.上海市幼兒園沙池設置及玩沙活動調查.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2):17-20]
三所幼兒園中孩子對沙池的使用情況對比如下圖所示。
圖4-5 三所幼兒園幼兒每次玩沙活動時間 在玩沙活動中,A園有著明顯的年齡階段的差異,中小班玩沙時間明顯少于大班。B園中,小班幼兒沒有進行玩沙活動。可能是認為年齡階段較小的幼兒一是對沙沒有什么建構探索的能力,二是怕他們無法在玩沙時保持自己的清潔。C園則是因為大班在另外一棟樓中,沙盆放置在離他們很遠的活動場地內,所以取消了他們的玩沙活動。 在玩沙所遇到的困難中,三所幼兒園老師的看法也不盡相同。A園教師對自己的玩沙活動多數是很滿意的,認為沒有什么困難,一些中小班的老師則認為困難主要在于如何指導幼兒不只是隨便玩玩,而可以有所提高。B園的教師認為困難主要在于沙池過小幼兒人數多,從而產生的秩序問題以及在玩沙之后的衛生清潔工作。而C園的困難主要就是使用沙盆,資源配置比較落后,無法按照自己的需求合理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