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免費論文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紅樓夢》飯類及輔食類

      更新時間:2018-01-20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袁枚《隨園食單》:粥飯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就是說作為主食的粥飯是飲食的根本,那么其余諸菜則為飲食之末。立好根本,其余事情才會應運而生。這充分說明了主食的重要性。正因為主食的重要性,所以曹雪芹對這一方面的描寫也筆墨頗多。本文將“飯食及輔食類名物詞”分為粥類、飯食及面食類名物詞和小吃糕點類名物詞。

      3.1.1  粥類

      “粥”在四千多年前主要為食用,兩千五百年前開始作為藥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用“火齊粥”為齊王治病的典故。到中古時期,“粥”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高度結合,具有養生的功效。南宋詩人陸游《粥食》: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紅稻米粥】“紅稻米”即胭脂米,俗稱紅米。

      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紅樓夢》第七十五回)

      我國紅米種植歷史悠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紅米品種“赤甲稻”的記載。在歷史文獻中“紅稻米”最早出自《國語·吳語》:吳王夫差還是黃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種乃倡謀日,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國鹿空虛,其民必移就蒲贏于東海之濱。這里的“赤米”就是指紅米。《南史·周順傳》載:額清貧寡欲,終日長蔬,王儉謂額曰:‘卿山中何所食?’顆日:‘赤米,白鹽、綠葵、紫蘿’。在唐宋詩詞中也有許多關于“紅米”的記載。唐·韋應物《送張待御秘書江左覷省》:沃野收紅稻。唐·白居易《小草亭》:綠酷量酸飲,紅稻約升炊。到了清代,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紅米”在江南廣泛的播種。不過根據《豐南縣制》記載,紅米已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絕跡斷種。

       

      3.1.2  飯食及面食類

      《說文·食部》“飯”條:飯,食也。從食,反聲。《本草綱目·谷部·飯》:飯食,諸谷皆可為之,各隨米性,詳見本條。然有入藥諸飯,不可類從者,應當別出。大抵皆取粳、粟米者爾。“飯”在現代主要指煮熟的谷類食品,多指大米干飯。在《紅樓夢》中共出現了九種飯類名物詞,有饅頭、御田粳米、茶泡飯等。

      “面食”在我國歷史悠久,面點小吃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紅樓夢》中共出現四種面食類名物詞,有饅頭、上用銀絲掛面等。

      【饅頭】又稱饃饃,中國漢族傳統面食。

      說著向紅玉擲下,回身就跑了。紅玉向外問道:倒是誰的?也等不得說完就跑,誰蒸下饅頭等著你,怕冷了不成!那小丫頭在窗外只說得一聲:是綺大姐姐的。抬起腳來咕咚咕咚又跑了。(《紅樓夢》第二十六回)

      “饅頭”起源要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這里的“蒸餅”和“面起餅”可能是饅頭的前身。唐代饅頭稱之為“籠餅”,做法與今天差不多。到宋代“蒸餅”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集韻》:饅頭,餅也。《太平御覽》引《趙錄》記載:其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唐代的“籠餅”和宋代的“吹餅”均由蒸餅而來;蒸餅放入餡料的做法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見到的“包子”的源頭。明代,饅頭稱為蒸餅。明·周祁《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也有學者認為“饅頭”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高承所《事物紀原》卷9中的《酒醴飲食·饅頭》記述:昔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也,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于神……而為出兵,后人由此為饅頭。“饅頭”最早出現在晉代文獻中,當時寫作“頭”,后又寫作“曼頭”。實心饅頭到清代才出現。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大盤油煎的杠子火燒。”

      【燒餅】中國傳統面食,有大餅、縉云燒餅、芝麻燒餅等。

      金榮笑道:我現拿住了是真的。說著,又拍著手笑嚷道:貼的好燒餅!你們都不買一個吃去?(《紅樓夢》第九回)

      根據史書記載,“燒餅”是漢代班超從西域傳來。西晉·司馬彪《續漢書》有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這里的胡餅即“燒餅”的前身。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記錄了燒餅的制作方法: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到了唐朝,許多古籍中都有“燒餅”的記錄,《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裹腹,任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現。宋代陶谷的《清異錄》記載:僖宗幸蜀之食,有宮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許,會村人獻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餅以進,嬪嬙泣奏曰:‘此消災餅乞強進半枚’。到了元代,“胡餅”二字已很少見。元朝《撰史》引謝諷(隋朝人)的《食經》中只提到“千金碎香餅子”、“云頭對爐餅”……到了明朝已基本不提胡餅,“燒餅”一詞代替了“胡餅”。明·韓奕《易牙遺意》“爐造類”中提到椒鹽餅、酥餅、肉油餅、燒餅等。

      【銀絲掛面】上用指黃帝享用,銀絲掛面是一種很細的面。

      家中常走的女先兒來上壽。王子騰那邊,仍是一套衣服,一雙鞋襪,一百壽桃,一百束上用銀絲掛面。薛姨娘處減一等。(《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面條是我國傳統面食之一,在古代,面食統稱為餅,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故又稱湯餅。劉熙《釋名·釋飲食》: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湯餅”在不同朝代名稱不同。在東漢“湯餅”被稱為“煮餅”、“水溲餅”。《后漢書·李固傳》: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提到“水引”、“馎饦”。《漢語大詞典》對水引的解釋即面條的別名。到宋元時期“湯餅”稱之為“面”吳自牧《夢粱錄·面食店》中記載了多種面條,“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面、筍潑肉面……”明代,“湯餅”被稱之為“溫淘”。《金瓶梅詞話》96回:量酒道:面是溫淘,飯是白米飯。經濟道:‘我吃面。’須臾,掉上兩三碗濕面上來。

      3.1.3  小吃及糕點類

      小吃及糕點類是相對于主食而言的副食,在《紅樓夢》中這類詞匯也相當的豐富,一共出現十八種,如豆腐皮包子、棗泥餡的山藥糕、桂花蒸新栗粉糕、元宵、月餅……

      【豆腐皮包子】也稱為長壽包,就是將豆腐皮包上金針、木耳、青菜、香菇等食材,蒸制而成。

      寶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因又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紅樓夢》第八回)

      豆腐皮又作“豆腐衣”“百葉”或“千張”,是指在煮熟的豆漿表面上結的薄皮,揭起晾干后供食用。據史書記載,“豆腐”可能是淮南王劉安所創,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

      “包子”最早出自于宋·陶轂《清異錄》:五代時,汴州(今開封)閶闔門外大道旁有張手美家,水產陸販,隨需而供,每節專賣一物,伏日則買‘綠荷包子’。說明在唐代,古人在炎熱的夏日已經能夠吃到解暑的“綠皮包子”。《清異錄·撰羞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陷,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這里的饅頭乃是今天包子的雛形。宋元時期,發酵面技術被廣泛使用,包子的品種更加豐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書中記載了“鱔魚包子、軟羊諸色包子、豬羊荷包”……元明清時期,包子的加工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具有食療保健功能的包子。《飲膳正要·卷二聚珍異饌》記錄了“天花包子”,即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生姜各切細,天花滾水燙熟,洗凈,切細,上件,如料物,鹽醬拌陷,白面作薄皮,蒸。

      【月餅】“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種節日食品。

      (1)次日起來,就有人回西瓜月餅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紅樓夢》第七十五回)

      (2)賈母又命將罽氈鋪于階上,命將月餅西瓜果品等類都叫搬下去,令丫頭媳婦們也都團團圍坐賞月。(《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根據史料記載,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已出現了“太師餅”,可能是月餅的雛形。到了漢代,張塞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胡桃、芝麻,為月餅制作添加了輔料。這時就出現了以“胡桃”為餡的圓形餅,被稱之為“胡餅”。到了唐代,因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隨口而出“月餅”,故“胡餅”在唐代被稱為“月餅”。中秋吃月餅是在明代才流行起來。明·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清代詩人袁景瀾《詠月餅詩》: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