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現狀 雖然表外業務優勢明顯,但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起步較晚, 加上受到嚴格的分業經營限制, 表外業務的范圍很窄。首先表現在地域范圍窄, 表外業務涉及范圍主要是國內市場, 國際市場涉足不深。其次表現在品種范圍窄,國內銀行業主要表外業務品種和收入結構相對單一,產品同質化明顯。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開展了多種表外業務,品種涉及九大類260多個品種,但西方國家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范圍廣泛、種類繁多,尤其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為滿足客戶各種需求,表外業務產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使現代商業銀行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百貨公司”。據統計,外資銀行所使用過的表外業務品種已達2萬種。再次表現在客戶范圍窄, 客戶服務范圍主要是單位客戶, 而政府客戶、個人客戶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展。 另一狀況,從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上看,收入結構出現多元化趨勢,中國上市銀行的營業收入中凈利息收入占比數據下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數值提升。 建設銀行2006年該數值為93.4%,2009年已下降到79.3%(2010年上半年為76.8%),工商銀行2007年該數值為87.8%,2009年下降到了79.4%(2010年上半年為78.9%),至2010年上半年13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等表外業務收入增幅超過30% 。如下列圖表所示: 表2 六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比較 凈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比例 凈利息收入 增速 非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比例 非利息收入 增速 年份 2009 2008 2009 2009 2008 2009 華夏銀行 92.1% 93.7% -4.1% 7.9% 6.3% 21.2% 交通銀行 82.2% 85.6% 1.4% 17.8% 14.4% 30.4% 民生銀行 76.7% 86.8% 6.1% 23.3% 13.2% 111.8% 興業銀行 85.9% 88.1% 3.9% 14.1% 11.9% 27.1% 招商銀行 78.5% 84.8% -13.9% 21.5% 15.2% 31.6% 中信銀行 88.2% 89.6% -3.7% 11.8% 10.4% 11.3% (資料來源:各商業銀行2008-2009年年報) 表3 部分銀行傭金和手續費及營業收入比一覽表 傭金及手續費收入(單位:百萬元) 傭金及手續費收入占營業收入比(%) 2006 2007 2008 2006 2007 2008 建設銀行 14,627 32,731 40,056 9.74 14.19 14.97 中國銀行 23,382 31,554 43,712 16.99 17.47 19.15 工商銀行 18,529 37,439 46,711 10.32 14.73 15.08 浦發銀行 892 1,604 2,335 4.71 6.20 6.76 華夏銀行 411 713 1,603 4.08 5.00 6.04 興業銀行 607 1,829 2,925 4.44 8.29 9.93 (資料來源:http://www.icbc.com.cn/icbc/;http://www.ccb.cn/cn/home/index.html等銀行網站) 但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相距甚遠:2001年西方發達國家表外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就已經達到了45. 45%,芬蘭、法國甚至高于60%。一些大銀行的表外業務收入更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如美國,過去20年間,美國商業銀行業的投資銀行、資產服務、資產證券化、保險業務和其他運營性收入的增長使得非利息收入在營業凈收入的占比增加。大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行業中的占比增加到93.0%(2008年)。當然但這也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表外業務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圖1.1 各銀行表外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各行年報) 另外,各銀行之間發展也不平衡,目前資金相對豐富的國有商業銀行在表外業務上發展較快之外,而大多數中小銀行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傳統存貸款業務上,只注重資金規模的擴展,表外業務發展遲緩,盈利能力低。由下圖2可以推知,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水平與同其資產規模有著某種程度的正相關關系。大型商業銀行由于普遍具有人力資本、客戶基礎、協同銷售、咨詢能力、投資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在表外業務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從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特點看,大型商業銀行在表外業務繼續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地位。 圖1.2 表外業務與資產規模的關系(2008、2009年均值) (二)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困境 通過上文對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及制約因素簡單歸納為: 1.宏觀制度環境對發展表外業務的制約及管制 金融體制改革滯后表現為產權不清、機制僵化、效益低下。占主導地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經營的局面至今沒有根本改變,強調防范金融風險把不良資產降比作為關鍵性考核指標,而沒有把利潤指標作為關鍵性考核指標。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體制直接導致商業銀行經營范圍受到限制, 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很多業務不能開展。由于體制障礙,導致我國商業銀行創新動力不足,中間業務品種單一、業務規模小、占比低、對傳統業務依賴大。從總體上看,咨詢類、承諾類、代客理財類等新興的高附加值的表外業務品種較少。這嚴重束縛了商業銀行對表外業務的創新, 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多樣化、全功能金融服務的需求。 2.相關法律法規滯后,表外業務發展缺乏政策引導,從而導致表外業務管理松散、權責不清 中間業務的開發和管理,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在缺乏政策引導的情況下,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和協調,甚至在部門之間產生利益沖突,無法形成合力。如代收代付業務與信用卡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但在各自為政的體制下,缺乏整體配套開發功能,造成銀行資源一定程度的浪費。系統管理權責不清,管理混亂,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暢,工作難以開展。 3.對表外業務發展的認識偏差,運作不規范,缺乏完整系統的科學管理 這短短一段時間我國表外業務的迅猛發展,原因何在?據悉這些快速增長的表外業務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利差轉化。其中財務顧問費的增長幾乎占到了表外業務增長的一半左右。另一占比較大的表外業務收入即是信貸承諾費(額度承諾費),意指借款人就銀行承諾提供資金而支付的費用。銀行向客戶出具承諾書,承諾在一定額度內提供貸款,如果客戶日后并沒有動用這筆資金,為彌補銀行因承諾貸款而不能隨意使用該筆資金的損失,銀行向客戶收取的費用即為承諾費。承諾費率一般為0.125%-0.25%。而信托貸款和信貸資產轉化而來的信托理財業務相關收入,更是股份制銀行表外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但事實上,這些周期性表外業務的增長十分不穩定,而且屬于升息資產派生的收入,由利差轉化而得,而并非銀行真正的額外收入。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大幅度下降,那么這些表外業務的增長也幾乎不可倚重。從中可反映出,我國商業銀行對表外業務的發展普遍認識不足,沒有當作一項主業和新的利潤增長點來經營,因此未能從戰略高度將其作為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多數銀行發展表外業務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是作為吸收存款、吸引客戶的一種手段。這不但減少了銀行收入,影響了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的積極性,而且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最終影響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 4.由其表外業務品種少、手段單一可得知,專業人才及科技支撐力度不足 西方商業銀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其經營管理中已經全面使用了電子計算機,實現了銀行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子資金轉移的綜合聯機分時處理,并向“電子銀行”的時代發展。而我國商業銀行目前表外業務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軟件開發不足, 大部分中間業務處于半手工操作, 工作效率低、無法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高層次需求。在技術、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即使是實力較強的國有商業銀行也只達到行業性或區域性聯網的初級階段。再者,表外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創新發展表外業務需要有創新意識,需要有懂業務、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我們有所欠缺的一面。 5. 表外業務信息披露不透明,風險控制手段不完善 表外業務能夠為銀行帶來一定的收益,這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近年來,國外一些銀行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不當而蒙受巨額虧損、乃至倒閉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由于表外業務不能滿足傳統意義上的定義、確認、計量標準而無法在會計報表中予以反映,其透明度低,金融管理部門難以準確把握其風險,因此給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較晚,在信息披露方面,既缺乏理論上的研究,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具體表現在:首先,缺乏對信息披露的具體規范,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信息披露的要求幾乎都是原則性的,沒有具體要求;其次,缺乏對風險管理的定量信息,我們在風險管理方面起步較遲,衡量、監測風險的技術與方法掌握不多,缺乏大量的管理數據,因此,無法提供國際標準要求的大部分定量信息;另外,缺乏對會計報表附注的重視,按照現行的做法,表外業務基本上應反映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而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對會計報表附注的重視。且報表附注的披露不充分將直接影響信息披露質量,導致信息披露存在較大缺口,不利于進行風險管理。 可是,隨著業務規模擴大和產品的不斷升級,特別是由于表外業務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銀行資金向占有和直接占有銀行資金轉變:由基本不承擔風險,獲取穩定的手續費收入向適當承擔風險,獲取風險溢價轉變等發展趨勢的逐步擴展,表外業務所蘊藏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將不斷增大,流動性風險更不容忽視。在風險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將導致嚴重阻礙風險控制地有效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