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家金融機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積極貫徹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經濟增長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上。但與此同時,由于受信貸利差收窄、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外資和跨國銀行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必須不斷推出更加適合客戶和市場的產品,不斷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才能保持收入的穩定增長,表外業務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可見,加快發展表外業務,這既是商業銀行自身的戰略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宏觀層面應對措施 在宏觀層面上,應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因為利率決定機制和金融市場特征,是表外業務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宏觀金融政策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管制比較嚴格, 這是制約表外業務范圍拓展和層次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我國執行嚴格的分業經營政策, 這一體制必然影響商業銀行拓展表外業務服務領域, 政府的嚴格限制束縛了商業銀行對表外業務的創新, 難以適應當今社會多樣化、全功能金融服務的需求。這就需要國家以及監管層對我國整個金融體系架構從戰略上加以調整,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整個資本市場的建立健全和健康發展、加強商業銀行財務管理、建立風險評價體系等等。那么,圍繞表外業務,監管層則應具有實現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遠見,適時適度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實現混業經營體制和利率市場化(目前已進行試點準備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在政策上積極扶持和引導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 自2001 年,人民銀行頒布《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以來,監管層陸續頒布了資產證券化試點、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個人理財等表外業務的多項法規規章,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創新業務上,依然存在政策空白或者缺乏可操作性,使銀行在開展業務時尋找不到法律依據和統一標準。因此,監管層應根據金融形勢變化及時出臺有利于促進表外業務的政策法規,并根據市場發展及時調整政策導向,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穩定透明、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 2.加強外部金融監管協作,轉變監管模式,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 一是,國家各主管部門應加強溝通,防止因條塊分割造成監管沖突和監管空白,應對商業銀行開辦表外業務的項目、定價等達成共識,形成統一標準。二是界定表外業務范疇,杜絕表外業務核算的隨意性。監管部門必須結合業務性質和實際經營情況對表外業務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統一銀行表內、表外業務核算口徑。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表外業務的范圍,遵循國際慣例,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價格體系。從目前的表外業務收費規范看,規定籠統,可操作性差,很多規定已不適應實際需要,商業銀行又缺乏自主定價權,無法形成市場定價機制,在實踐中往往因缺乏統一明確的約束造成過度競爭,進而最終損害了銀行和客戶的利益。因此,各監管部門應互相配合,加強信息共享,盡快轉變監管理念,減少行政干預,積極向風險監控防范模式過渡。 3.在現階段尚處于分業經營的條件下,可通過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鼓勵和推進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 美國銀行業則數次在放松管制和分業經營之間轉換,其表外業務正是在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之時不斷擴張并最終形成今日之規模。這一背景與我國當前的金融環境有一定相似性,其發展經驗可借鑒參考。美國銀行業實現表外業務起飛的重要途徑就是兼并收購。由于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全能銀行存在的金融環境,但金融控股公司則已開始顯示巨大活力并發揮重要影響力,如中信集團、招商集團、平安集團等的成功經驗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未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兼并收購重新洗牌的預言已在逐步實現。因此,在過渡階段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資源,實現規模經濟,達到表外業務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在長期來看,全能銀行則是混業經營的最高層次,美國正是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意義方大力推廣這一戰略,我國監管層也應未雨綢繆,將建立全能銀行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的終極目標,有步驟有層次有選擇地推進。 (二)微觀層面應對措施 在微觀層面,商業銀行可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有益經驗,以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吸收世界先進銀行管理的超前理念,盡快實施經營體系整體改造,通過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和創新業務品種,增強核心競爭能力。 1.轉變對表外業務的傳統觀念,加快表外業務的創新型研究,充分認識到發展表外業務對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意義 盡管國內已有部分銀行開始意識到表外業務的種種好處,但受現階段市場競爭、內部機制以及固有觀念的影響,依然對表外業務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如視其為傳統業務的附屬品進行邊緣化,或者單純作為調整資產負債業務的次生業務。但應對利差不斷收窄的趨勢,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增長方式,加快收入結構的調整,加快推進綜合化經營進程,以較快增加手續費、傭金等表外業務收入。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處于劣勢,更應主動積極開發表外業務,以擴大其競爭力。一個能夠著眼于未來的銀行應是可持續發展的,以發展表外業務來保持和提高市場地位的策略無疑具有前瞻性,隨著金融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尤其是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國際利率水平的走低,表外業務的創新與發展已成為21世紀國際銀行業重要的發展戰略。 2.合理調整表外業務發展布局,順乎市場和客戶的要求,從產品需求、開發設計、推廣營銷、售后維護各環節全面覆蓋業務 一是以服務新興市場為主導取向,抓住市場機遇,滿足各類市場對表外業務的需求。這主要是針對證券市場、基金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因應不斷發展、深化過程中產生的需求,為商業銀行的介入創造了機會。這需要商業銀行在細分市場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市場的特點設計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和服務,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跟進,靈活調整業務方向。金融業競爭形勢嚴峻,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爭奪優質客戶的競爭咄咄逼人,已不允許中資金融機構有絲毫懈怠,要牢記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名言“不創新,就死亡”。 二是以培育和壯大優質私人客戶群體為重點,提供全方位服務。這需要商業銀行在細分私人客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客戶群體提供差異服務。其中,應特別關注中高收入客戶,為其提供的產品應多面化,可涵蓋證券、保險、基金、債券黃金等品種。不僅如此,對客戶還應按照年齡、興趣、家庭、教育等多方面進行分析評估,進一步細化客戶的分類,并長期跟蹤維護客戶,根據客戶變化動態調整分類,確定風險承受能力級別,提供與不同層次風險收益相匹配的產品和服務。 三是以各類業務相互聯動為紐帶,實現一體化經營策略推動商業銀行綜合化服務,向全能銀行功能轉變。一方面是銀行與其他機構和同業之間的聯動,如企事業單位、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另一方面是機構業務與私人業務的聯動,如企業與本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的服務、私人客戶及其未來創業的服務。再有就是著力構建以客戶為中心、集中營銷和分散營銷相結合、品牌營銷和產品組合營銷相結合、本幣營銷和外幣營銷相結合的一體化營銷格局。 3.以制度化建設和技術配套為核心,進行表外業務內部支撐體系再造,合理配置資源,理順機構設置,搭建業務發展平臺 一是完善和加強風險控制體系,按照歸類管理原則全面覆蓋表外業務風險,實現動態監督。既要牢牢抓住國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帶來的重大機遇,正確處理好信貸結構調整、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的關系,更加注重依法合軌、穩健經營。在擴大信貸投放中,嚴把貸款準入,加強貸后管理,并對新老發放的貸款(特別是對去年猛增的貸款)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糾偏除險,堅守住風險底線。商業銀行可參照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評估方法建立自己的風險評價體系,首先科學地對表外業務風險進行分類,按照業務特征準確識別風險類別通過系統評估、量化風險系數,定期或實時監測業務變化,動態調整風險系數,根據風險處置預案采取相應措施回避、分散、化解風險,最終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 二是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垂直管理體系,提高業務運作效率。商業銀行內部應有專門管理機構,全面負責表外業務發展規劃、市場準入、市場調查、產品開發、業務指導監督、內部協調等。表外業務管理部門作為決策機構,按照垂直管理分行、橫向管理產品線的模式,充分發揮綜合管理優勢。這種集約型管理方式使內部職責分工明確,成本、支出、利潤均透明清晰,有利于減輕基層分支行管理壓力,專心從事營銷工作,有利于總分行形成上下合力。 三是商業銀行應致力于電子網絡業務平臺,著手開發客戶服務系統,利用系統的客戶分析功能管理客戶動態信息,為產品開發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還應集中開發風險控制系統及表外業務處理系統,為風險評估控制和基本業務辦理提供技術通道。然后,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披露實踐逐步由單一的以紙介質信息披露過渡到以紙張和網絡介質并用的新階段,以實時披露替代定或披露,以個性化信息披露代替通用型信息披露,以復合數據披露代替時務數據披露。 四是人力資源管理,營造智力優勢。表外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因而,銀行則應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創建學習型銀行,要掀起一個全行員工人人學習的持久熱潮。要實施人才專業化培養戰略,培養一批既精通銀行業務又掌握復雜技術的高質量人才,建立能激勵人才成長和留住人才的新型薪酬體系。通過創建學習型銀行,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這一條西方銀行是短缺的)、業務優良、作風清正、紀律嚴明的金融隊伍”,中國金融業長期欣欣向榮、基業長青的根本保證,也是同外資銀行展開競爭取勝的根本保證。 4.健全表外業務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表外業務透明度 按照巴塞爾委員會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規定,將表外業務特別是風險較大的金融衍生產品在表內確認并在當期損益中確認公允價值的變化應該是對其進行會計核算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表外業務本身的復雜性,對其進行會計核算十分困難,因此目前大多數國家對表外業務仍是以會計披露為主。我國的表外業務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短期內要求在表內確認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地完善。 現階段仍以表外披露為主,但應對其信息披露的原則、標準、內容及方式進一步規范。如在披露方式上:采取補充報表披露。補充報表是會計報表的附屬產物,它是以各類明細表為主,同時包括一些主表中無法體現的信息。西方國家對財務報告中補充報表規范得比較完善,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對于報表附注中沒有規定披露的內容在必要的情況下可采取補充報表披露。此外,金融監管部門應建立、強化各類表外業務的風險報告制度,要求商業銀行增設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報表,統一表外業務會計核算準則,明確表外業務會計核算范圍和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加強表外業務的透明度。 5.在員工激勵約束機制上盡快與國際接軌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的是以當期帳面收益為主導的傳統績效考核體系, 這容易帶來銀行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以及對銀行資本的大量消耗,基層分支行出于表外業務對存款的分流替代不愿開展這項業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表外業務發展的積極性,應盡快扭轉以存貸款業務量考核為主向綜合業務考核為主的績效管理體制,合理布置計劃任務,防止“鞭打快牛”的負面效果,并在獎勵上向超額者傾斜,對有突出業績貢獻的予以重獎。 總之,中國銀行業要充分利用好廣大的市場空間和有利的市場環境,把握好難得的國際機遇,保持優良項目,彌補劣勢和不足,加快銀行創新和海外上市的步伐,在建設國際一流現代金融企業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譜寫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