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性行為作為后果最嚴重,也最為常見的問題行為,當發生時,作為幼兒教師要及時的進行干預與矯正,避免行為進一步發展。通過科學的方法與措施,并加強訓練,幼兒完全可以改正不良行為習慣,重塑正確健康的行為模式。那么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干預策略主要有如下幾點: (1)讓兒童學習合理的宣泄攻擊性情緒 諸如嫉妒、憤怒、煩悶這些攻擊性情緒對于自控能力較弱的兒童而言是引發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攻擊性情緒累積的越多,發生侵犯行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幫助幼兒合理的去宣泄負面情緒稱為干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第一準則。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玩具以及自身的示范來教育幼兒如何合理的宣泄負面情緒。但切不可過分壓抑幼兒負面情緒,雖然一時可能幼兒不會做出攻擊性行為,但負面情緒并不會消失,而是被放在潛意識深處,累積到一定成會集中爆發出來,突然的、猛烈的攻擊性行為,往往造成的后果也更嚴重,因此在面對幼兒的激情攻擊性行為時,如何正確的引導幼兒的情緒是最最關鍵的一步。 案例分析:我在小班實習時,班上的明明有一天莫名其妙的出現砸玩具,踹板凳桌子、甚至拿玩具打別的小朋友的行為。我很詫異,連忙制止了明明, 并詢問原因。原來明明因為自己家里的心愛的玩具被他不小心踩壞了,他感到十分的沮喪與煩惱。這種負面情緒持續了很久,最終變成今天的攻擊性行為。我認為這是由于明明尚還未學會調控與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造成。于是我決定給全班小朋友上一課。 這天下午學本領的時間,我將全班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給他們講了一個繪本故事,故事的內容便是關于一個小朋友如何趕走了自己的壞情緒并最終恢復了和好朋友的關系的故事。故事講完后我帶領著全班小朋友一起做了“趕走”壞情緒的游戲,第二天笑臉又重新回到了明明的臉上,也沒有再出現攻擊性行為。 (2)創造適宜的環境 大量證據表明,不當的懲罰措施會導致幼兒產生強烈的抵觸與對抗情緒,影響幼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阻礙了幼兒學習爭取的行為,不利于幼兒社會化的發展。基于此,父母與教師應當為兒童創設合適的環境,教授幼兒正確的行為模式。為兒童提供機會去和別人孩子合作交流、學習正確的人際關系處理、通過鼓勵等強化來讓幼兒形成穩定的親社會行為模式,尤其是教育者本人更應當起到示范作用,言行一致,為幼兒做出表率。 案例:小剛是班里的最調皮的孩子,具體行為判定為頻繁的現型攻擊行為。為了呈現自己的“男子氣概”與逞英雄,他經常靠破壞他人的勞動成果與侵犯他人來獲取樂趣。因此小剛在班級里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小剛事實上也很孤獨,在別的小朋友開心的玩娃娃家時,只有小剛一個人站在外面,顯得孤零零的。我仔細觀察,發現小剛其實是有較強的交際需要的。通過談話法,我判斷小剛之所以會出現較為頻繁的表現型攻擊行為一方面是模仿動畫片,一方面是為了引起成人與同伴的注意。于是我聯系了小剛的父母,約定在家里盡量不去給孩子看帶有攻擊性的電影與動畫片,同時家長拿出更多的時間陪小剛去公園、去散步。在幼兒園里,我給全班小朋友講了“對不起“的故事。故事是關于一個小男孩因為調皮失去了許多朋友,后來在媽媽的幫助下他認識到了這樣的做法的不對,并學會了說對不起。漸漸的,他的朋友又多了起來。課后我找來小剛,告訴他對別的小朋友的做法如果換作是你會怎樣,教育他要多為他人著想。同時告訴小剛你想不想有很多朋友?你愿意對以前你欺負過的小朋友說對不起嗎?小剛點點頭。于是在第二天的課上,我請小剛對以前欺負過的小朋友說對不起,并且請那位小朋友與小剛和好,重新成為了好友。我趁機進行行為正強化:在全班面前表揚了小剛勇于說對不起的行為,并告訴小剛如果你可以做到友善的與別的小朋友相處,你會收獲更多的小朋友。在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下,小剛的攻擊性行為有了明顯的下降,甚至開始讓別的小朋友不要去欺負別人,我感到很高興。 (3)干預幼兒攻擊事實 在實際教學中,有時并不是所有的攻擊性行為都會引起公然的反抗。比如有時一個小朋友推了另一個小朋友,但是被推的那個小朋友并沒有反擊,而是選擇了沉默與跑開。這類事件可能后果會比公然對抗更加嚴重。一旦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攻擊行為對方可以默默忍受便會更加強化了攻擊性行為。若出現了這種情況教師與家長應當立即干涉,要讓幼兒明白攻擊性行為是錯誤的,并且要及時的幫助被侵犯的人保護合理的權益,這樣才能阻止攻擊性行為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也要對攻擊行為的目睹幼兒進行現身說法的教育。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糾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a.獎勵 獎勵是指要對幼兒正確的行為及時進行獎勵。獎勵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語言贊揚。但表揚不要泛化。 b.批評 當教學中遇到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時,教師應當即使進場干預并對幼兒進行批評教育。假如放任不管會導致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得到進一步的加深與發展。所以教師要明確指出幼兒的錯誤,讓幼兒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以及錯誤會導致的后果。批評要就事論事不可上升到侮辱幼兒的層面上。另外盡量不要采取“辯論”的方式來對待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這樣會把他鍛煉成為一名精明的“辯論家”而對其糾正問題行為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c.溝通 有攻擊性的幼兒往往自我認同感較差,由于受到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批評甚至辱罵,因此自卑心理往往更強烈一些,總認為他人不理解自己,或者為了吸引父母教師的關注屢次失敗,因此破罐子破摔。所以教師與家長要加強對這類孩子的溝通,耐心傾聽,不可打斷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教師與父母關心的,是理解他的。同時對于幼兒的話語做出正確的評說。教師與家長之間也要多溝通交流。 (4)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幼兒的移情能力越強,,攻擊性行為發生的頻率越少。反之則發生的頻率較高。那么基于此規律,我們可以逐步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去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從而矯正與減少攻擊性行為。父母與老師可以試用以下策略來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 a.情景描繪法 即設置某種被攻擊的場景,然后對遭受攻擊傷害的場景予以渲染描繪,從而讓攻擊者目睹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后果,體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通過目睹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從而喚起自己的痛苦感受,形成“傷害別人不對”的思想,在心理上形成對被攻擊者的內疚感,從而達到引導幼兒移情抑制攻擊行為的過程。 b.角色扮演法 設置一種攻擊情景,讓攻擊者扮演被攻擊者,通過場景體驗讓攻擊者切身感受到被侵犯時的恐懼、憤怒、厭惡、痛苦等情緒。當攻擊者真心的體驗到了遭受攻擊的痛苦感受,再對別人施加攻擊行為時便會重現痛苦的感受從而達到抑制攻擊行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