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道主文化對餐飲經營者約束行為失效 基于流動性的視角,有學者認為旅游的東道主和游客間的邊界已模,在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我國旅游目的地東道主社區內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子群體,分別為旅游目的地的土生土長的居民、從我國其他地方到旅游目的地地區生活的人和居住在旅游目的地地區的外國人[5]。我們暫且稱旅游目的地的土生土長的居民構成的社區為東道主社區,將三種不同的子群體合稱為旅游社區。同樣作為旅游目的地旅游社區內的居民,他們的身份認同卻存在差異。 一般認為,東道主文化對旅游目的地的餐飲經營者是具有約束作用的,即使來自我國其他地區甚至是國外的餐飲經營者也應該“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來規范或者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但由于旅游社區與東道主社區交織,旅游餐飲經營者扮演著雙重的社會角色,“開始的時候,我們這里的做買賣的都還很實誠,后來外地人多了,也就沒那么講究了。——B03”在東道主社區群體內由于穩定的社會關系而阿“安守本分”,但在旅游社區內面對外來的旅游者時,卻心存僥幸的“恣意妄為”。另外,旅游社區的游客存在很強的流動性以及構成上的復雜性,旅游社區很難形成穩定的社會關系,原有的能夠約束旅游餐飲經營者的東道主文化失去了它的約束機制,導致旅游餐飲經營者對外來游客進行欺詐行為,進而造成了旅游餐飲市場的亂象現象。 (二)主客旅游消費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經濟活動中的常見現象,這意味著雙方持有的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具有較大不同,即一方有更多的信息和更高質量的信息,另一方則是相反的。而在消費領域,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相關研究表明,消費者很難從外觀上來辨別某種食物的質量,這種對事物信息的了解程度造成了旅游消費中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在旅游餐飲消費過程中,由于游客的信息缺失,他們可能會做出“非理性”選擇,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處于異地,對當地諸多環境尤其是消費環境的認知較少,在“某地獨有”、“地方特色”等絢麗的招牌下,即使餐飲經營者明碼標價,游客也很難辨別旅游餐飲中消費品的質量與價格,旅游的異地性就決定了旅游餐飲經營者與游客之間消費信息的不對稱性。“商家掌握著更多的關于他們菜品的信息,而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不知道它的成本,也不知道它的價格質量,如果商家在這上面做些文章我們也無法知曉。——T03”由于游客無法簡單的從外觀加以
辨別旅游餐飲市場中食物的某些內在品質,更無法知曉決定這些食物質量的相關的制作過程。因旅游餐飲經營者掌握著更多的信息,使餐飲經營者在餐飲的消費中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處于劣勢地位的消費者往往會更多的依賴餐飲經營者提供給他們的信息,游客不知道他們特別是對于明顯缺乏旅游經驗的游客,如果當地的餐飲經營者沒有良好的經營信譽的保證,便只能任由其宰割。 (三)餐飲經營者商業道德缺失 作為職業道德的形式之一,商業道德是指應用在商業情景和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自古以來,我國商業界就有著文明經營、誠信經營的優良傳統,很多詞語都體現著我國傳統商業道德的經營理念,如“童叟無欺”、“黃金有價、店譽無價”等。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旅游餐飲經營者的本質,傳統的商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對餐飲經營者利用各種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進行了約束。 而近幾十年作為職業道德的形式之一,商業道德是指應用在商業情景和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自古以來,我國商業界就有著文明經營、誠信經營的優良傳統,很多詞語都體現著我國傳統商業道德的經營理念,如“童叟無欺”、“黃金有價、店譽無價”等。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旅游餐飲經營者的本質,傳統的商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對餐飲經營者利用各種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進行了約束。來,我國長期以經濟發展為導向,唯經濟成敗論,從一開始旅游經濟的發展就充斥著功利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旅游餐飲市場中的經營者的商業道德的水準受到制約。“可能在長期的商業活動中,利益的誘惑已經使他們忘卻了原有的商業道德了吧。——T12”由于我國長期著重發展經濟而導致文化建設缺失,傳統的商業文化和商業道德被拋棄,新型道德與誠信體系尚未形成,法制建設不健全,加上商人天生的“逐利性”,旅游市場中的餐飲經營者唯利是圖,利用各種手段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相應的旅游管理部門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甚至聽其自然,使餐飲經營者越來越囂張,從而導致旅游餐飲市場亂象現象叢出不窮。 (四)游客維權意識不強 維權意識維權意識就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內想到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維權顧名思義就是維護權利,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權利”的意識,即消費者對自身權益意識的程度,可以說是知權意識;二是“維護”的意識 ,即消費者意識到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利用各種合法的方式來對自己的權益加以維護,就可以稱維護意識。 “遇到店家欺詐還能怎么辦啊,人生地不熟的還是盡量的別給自己惹麻煩,付完錢就趕緊走吧,只能自認倒霉!——T05”“我可能會選擇吃啞巴虧吧,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就當花錢買教訓吧——T09”可見,在受到餐飲欺詐時游客在第一時間內想到的不是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自認倒霉選
擇“破財消災”。由于游客在陌生環境中本身就具有緊張不適感,就算是報警也不一定能把問題得到解決,相關部門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效率低下,因此消費者在遭到消費欺詐時選擇息事寧人似乎也合乎情理,但這也在無形中助長了餐飲經營者的囂張氣焰。 (五)經營者受自身情況約束,唯利是圖 中國有古話道“倉栗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www.628tf.com它的意思是人們只有豐衣足食之后才會顧及到禮儀榮辱。雖然現階段我國已初步步入小康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但由于我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地區生活還較為貧困,而在經濟發達地區,有些家庭同樣受經濟所迫。 在旅游地區的餐飲市場中,不乏具有家庭中經濟貧困的經營者,他們或是本身就來自貧困地區,亦或是受其他情況所迫,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需要大量的錢財來維持整個家庭的正常運作與開支。據相關理論研究顯示,人們只有在滿足了自身生存發展的條件下才能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俺們兩口子帶閨女來看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現在一家三口住在臨時租來的不到十平米的平房內,趁空閑時間出來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一般成本價幾塊的就可以賣到二十塊甚至是更多。——B10”像這種情況的餐飲經營者也許還很多,也許他們還在堅守著最后的道德底線。但在經營中,有的經營者看到了旅游消費的一次性,賣出的食物的價格與它的價值大多都是不相符的,其出售價格遠高于成本價格,在淡旺季明顯的旅游景區內地餐飲市場中的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