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國際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橫向的生產分工形式取代縱向分工形式越來越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分工形式,國際貿易增長率逐漸大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基金市場不斷成長,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貿易的主體角色。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也隨著這一進程變得更加復雜、更加激烈,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經濟危機日趨頻繁,并以更大的破壞性影響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在《共產黨宣言》“資產者與無產者”一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所有制關系的演變、生產方式的變革和階級的發展演變等各個方面為我們揭示了“世界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因此,對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交流、更有針對性地探索與吸取國家間交往的恰當模式與有益經驗。 2.國內背景 為了更好地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實現我國經濟高效益高質量增長。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領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此后又積極適應以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新常態。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并對實現政治、文化等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意義: 1.理論意義 (1)深入認識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及其相關內容,對于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好應對出現的一系列挑戰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 (2)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置于21世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探索與研究,有助于拓寬其研究范圍,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與科學性。 2.現實意義 (1)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及見解,以變化了的實際即新時期我國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對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的有益成果與遇到的問題進行甄別,運用矛盾分析法,對其進行批判地繼承。 (2)為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更好的迎接挑戰與機遇的科學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