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三億論文網 > 免費資料 > 任務書 > > | 實習報告 | 開題報告 | 寫作技巧 | 任務書 | 謝詞致謝 | 答辯資料 | 調查問卷 | 參考文獻 | 免費論文

      教師角色研究論文國內外研究現狀

      更新時間:2018-02-05來源:www.628tf.com 責任編輯:三億論文網

       1.國內研究現狀

      1.1 新課程下教師角色內容研究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是“引導者、 合作者、學習者和研究者”。以此為契機,教育者和一線教師們開始了對教師角色的研究。 

      韋娟(2004)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分析認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 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從專業化發展的角度看, 教師應該與學生、同事共同發展的個體; 從教學的實施過程來看, 教師應該成為反思性實踐者; 從職業專業化的角度看, 教師應該成為教育教學的臨床專家; 從學校民主管理的角度看, 教師應該成為學校和班級民主管理的參與者。 ”

      劉興民(2004)認為,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轉換的內容有: 由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指導者、 促進者; 由教書匠成為研究者; 由課堂的執行者成為教育教學意義上的交往者; 由個體勞動者成 為教育協作者: 由道德說教者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調適者。

       1.2在學科教學方面

      蘇明強(2004)總結了數學教師角色特點,認為數學教師應由數學課程計劃的復制者變成新課程的創造者; 由數學課程內容的傳授者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者; 由數學課程分數的評判者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李桂英(2005)結合語文課堂案例, 具體闡述了語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轉變。而在教師與學生方面, 王冬梅(2004)分析了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影響后認為, 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為核心的。 從這個角度梳理, 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 學生的對話者、 課程的開發者和教學的研究者。 

      1.3 教師角色轉變研究 

      張秀娟(2003)對山東省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從教師教育觀念、 職業定位和行為表現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還存在誤區: 教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制度制約著教師的角色定位。 

      劉磊(2004)等對大連市兩所學校參與“新課改”的教師的調查中表明新課改中教師的壓力很普遍 l-3J。 教師在新課改中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四個方面: 支持環境、教師應對新課改的個人能力、 新課改對教師的客觀要求和教師在新課改中的顧慮。

       1.4教師角色影響因素研究

          劉興民(2004)把影響教師角色形成與發展因素歸納為四個方面:社會經濟因素、學校工作機制、課堂教學情景以及教師的自我更新行為。

      王冬梅(2004)影響教師角色轉變的因素有:教師的心理認知與參與意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時間與經費、制度與模式。 

      1.5塑造教師角色的研究 

      李海洋(2004)認為,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是實現教師角色轉換的前提條件。包括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實現其角色轉換的核心條件; 教育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外語水平的提高;提高實施綜合課程的能力,形成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進行協同教學;教師專業精神的塑造和教師專業人格的養成。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師角色轉換的重要條件。

       1.6教師素質和技能方 

      李海洋(2004)認為教師自身素質有:教育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外語水平的提高; 提高實施綜合課程的能力,形成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進行協同教學:教師專業精神的塑造和教師專業人格的養成。 

      胡吳然(2003)認為教師角色技能主要包括認知技能和活動技能,并應重視教師教育態度的培養,幫助教師獲得精湛的教學技巧,為學生建構全面立體的知識寬帶; 要求教師 尊重學習者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形成教師威信;維持教師心理健康。 

      2.評價

        從近幾年國內外關于教師角色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國學者對教師角色問題的研究成績是顯著的。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的實施給一線教師們帶來了挑戰和壓力,使教師角色定位問題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研究基本較準確地把握了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基本內容,為我們全面思考教師角色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教師自身專業素質和技能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也可以看到不足之處,一是對教師角色的研究過于集中, 表現在: 一方面對教師角色內容的研究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師與學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內容大體相同,特別是不同學科下的教師角色內容也都沒有明顯的區別。 二是對教師角色的研究中理論研究較多, 如教師角色的內涵等,實證性研究較少。實證性的研究也只集中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方面,如張秀娟和劉磊的研究。三是不同學科教師的角色內容沒有具體化, 不同學科如語文和物理需要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異的。 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缺乏案例研究。四是提高教師角色的措施不夠細化,特別是在心理調適和素質培養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對教師角色的研究在客觀上折射出新課程背景下正確認識并合理定位現代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3.國外問題研究現狀

      自柏拉圖描述蘇格拉底如何在教學中提問學生的問題時,就有了最早的教師角色研究。這些年來國外關于教師角色和角色轉換的研究為數不少

         2011帕特尼和布勞頓(Putney,Broughton)共同探討了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在幫助五年級學生培養集體課堂效能感時所扮演的團體組織這角色。

         2002年魏騰斯、奧斯、范登伯赫(Waeytens,Lens,Vandenberghe)所考察的教師單一角色具有普遍的推廣性。他們針對教師對幫助學生實現“學會學習”的支持性角色的砍伐進行了研究。

         1998年戴安(diane)提出建構主義叫許已成為教師教育課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并從建構主義的視角研究了師范生對于教師角色的看法。最后得出結論:教師教育者應該要求新一代的教室學習如何將已有的知識作為出發點,從中引申出更新鮮的、更有條理的、更準確的、更專業化的內容。

         1989年奧(Au)在研究中確立的教師角色的情感、認知、職業三個維度,1999年伯根(Bergen)咋研究中確立的教師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認知取向等等。但是,該類研究對教師未來角色的預計較少。

         評價

      縱觀國外教師角色研究的文獻,涉及教師角色的干預類研究并不多。今后,隨著教師角色研究的日益深入,未來的研究將依據教師角色理論和新近的教師角色研究成果,開展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培訓和角色轉換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教師角色的研究日漸系統化,在教師角色轉換的研究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所有這些對我國開展教師角色研究不僅有借鑒價值,而且有助于提醒我們在研究時注意那些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